1.导论

1.导论

经过多年的工作,国际银行监管及会计实践的两大改革即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39号》分别将于2006年年底和2005年1月启用,它们将为评估银行的资产价值[2]及相关风险提供更完善的方法。然而,这一改革所带来的信息及配置效率方面的收益,是以更高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及波动性为代价的[3]。例如,由于对风险敏感的监管制度,为了在资产中反映增加的潜在信用损失,要求银行在经济下滑时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所以银行就会减少信贷,或者将筹资成本转移出去。由此产生的信贷配给或高成本问题,将通过减少投资和消费而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同样,根据《国际会计准则39号》,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交易性资产在市场下滑时会表现出浮亏,这进一步会引起收入和利润更大幅度波动。虽然这仅是市场不完善所造成的问题,并不反映基本因素的变化,但这些损失将影响资本头寸,进而引起信贷收缩。

引入这一系列改革凸显了一个潜在的权衡关系,即一方面提高了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更高的顺周期性和波动性。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近来关于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学术研究多着眼于政策问题,尤其关注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将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思路:

·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39号》,会在多大程度上导致更高的顺周期性及波动性?

·如果可能的话,政策应该怎样作出恰当反应?

为寻找这些内在关联问题的答案,需要考察监管制度和会计实践的变化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

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而言,第一阶段是,根据协议支柱一,该提议是否因最低监管资本规定而引起顺周期性?第二阶段是,一旦考虑到协议支柱二中监管审查程序的影响,是否会对监管资本规定引起附加的顺周期性?第三阶段是,在对真实资本及贷款行为作出调整的过程中,银行怎样对监管资本规定的变化作出反应?第四阶段是,单一银行的信贷反应变化如何转化成整个银行部门的行为?第五阶段是,银行信贷导致的顺周期性提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吗?

同样,就《国际会计准则39号》而言,改革怎样导致银行利润和资本发生波动?这些影响会导致信贷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吗?将传导过程进行分解,有助于识别那些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不同对策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