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39号》:波动性、顺周期性及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互影响

4.《国际会计准则39号》:波动性、顺周期性及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互影响

在巴塞尔委员会起草资本监管的修订框架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们也在考虑,是否该统一将所有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价(与现有的仅将交易性资产以公允价值计价的混合体系相比,如按市值计价)。Jackson和Lodge(2000年)以及Michael(2004年)提到过,这一讨论已经引起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系列修订,包括《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及计量。经过15年的发展,曾于1998年出版的《国际会计准则39号》,于2003年12月正式发行[22]。在保持混合的会计方法的同时,即对于贷款和持有至到期日投资要以摊平历史成本计价,提议涉及了公允价值计价的范畴。特别是,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即便不是交易组合的部分也必须按市值计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也要以公允价值计价[23]。《国际会计准则39号》的指导方针定于从2005年1月报告期起应用,即刚好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06年年底实施之前(2007年年底实施高级法)。

一方面,扩大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使用有很多潜在的好处,包括更高的透明度和能够更好地警示潜在问题的市场纪律[24]。这也会为现有的流动性差的资产提供更高的可售性。然而另一方面,这也会引起潜在的成本,如短期内收入、利润和资产负债表头寸的波动性增强,或者由于不同公司估计未在公开市场销售的资产所采用的估计模型不同或不精确,也会产生信息扭曲。

Enria等人(2004年)对欧盟主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由全部采用公允价值方法及采用现有方法下导致的差异,做了模拟分析。例如,他们发现在全部以公允价值计价方法下,一次典型的房地产危机会导致资产下降3.2%,资本和准备金下降53.8%。在现有方法下,可比较的估计值分别下降1.6%和26.1%(考虑到违约和资产损失)。如果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这些波动并没有反映基本面的变化,而只是“人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于代理问题及市场不完善导致的(Plantin等人,2004年),那么,这就会影响价格机制的信息内涵。Plantin等人强调,如果因此产生的价格变化影响代理人的报酬进而影响到其行为,这种“人为的”波动就会产生实际影响[25]。此外,这一扭曲更明显,时间越长,越缺乏流动性,求偿权就越优先(例如银行持有的大多数贷款或对保险公司的债权)。

在讨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国际会计准则39号》时,顺周期性并不是主要特征(反映了利益攸关的其他易引发争辩的问题,以及各种改革不同的制度背景),尽管如此,仍具有潜在影响。经济下行时,资产价格的下降可通过账面损益或权益水平来实现,这对于能够恶化经济下行的贷款来说,也具有冲击作用。Enria等人(2004年)对欧洲银行所做的全部按公允价值计价的模拟分析也发现此类顺周期性问题。

Enria等人(2004年)也强调广泛应用公允价值方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互影响,可能会导致“双重挤压”,并积累顺周期性影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提议也存在大量其他的潜在联系。第一,对于条款的处理。在《国际会计准则39号》下,条款是基于引致损失给出的,而不同于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支持的预期损失下的前瞻性条款[26]。第二,《国际会计准则39号》可能影响监管资本的计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承诺对这些影响进行实时评价,并针对监管资本是否应跟随《国际会计准则39号》作出调整发布了指导方针[27]。第三,对于不供交易的资产,计算公允价值也许能用到跟计算违约概率时同样的信用风险模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模型的任何周期性都会在支柱一监管资本要求和资产定价中得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