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连动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三、汉语连动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不少语言事实,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的提升。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汉语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突破,引入了不少新的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既从词汇、短语、小句、句子等层面进行多角度考察,也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民族语言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连动式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连动式是动词连用现象这一研究范围内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它与其他动词连用现象诸如“兼语式”“状中式”“动结式”“重动式”“紧缩式”等的界限不清。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汉语连动式的定义是结合形式和意义做出的定义,在于描写而不是定性。连动式与其他类似结构在语表形式上难以区分,难以形成统一认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的分歧,这就导致“即便运用的是同一个定义,执行的是同一组标准,确定的范围还是大小不一”[30]

(二)理论探讨不足

以往的汉语连动式研究主要是对语言事实的罗列和描写,较少探讨连动式为何会产生以及如何发展演变这样的理论问题,未能揭示连动式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机制和动因,缺乏系统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当然,这与界定标准的不统一有很重要的关联。在古代汉语连动式的研究方面,这一问题体现得更为明显。除了上古时期的汉语连动式研究从语言演变的角度考察了连动式向动趋式和动结式发展演变的过程(魏兆惠,2008),其他时期的汉语连动式研究分散零落,大多只是对某一部专书里的连动式进行了简单分类和列举描写,停留在描写层面,难以进入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考察。

(三)历时研究不足

现有研究对连动式的发展演变缺乏全面系统的考量。连动式是很多语法化现象的主要源头,多种重要句法结构以连动式为源头或句法环境。现有研究没有梳理清楚诸如处置式、动补式、状中式、介宾结构式等各种句法结构与连动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脉络。对于在连动式环境中实词的词类转变,诸如动词发展为介词、连词、副词、助动词、时体标记等具体情况,也缺乏系统的历时考察。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汉语连动式自身的发展演变研究仍很不充分,已有研究成果多着力于零星的“点”,缺乏系统的考察分析,缺乏全面的断代研究成果。除了上古汉语连动式,我们尚未发现其他时期的汉语连动式的断代专题研究成果,汉语连动式在汉语史上的基本描写工作远未完成。对汉语连动式发展脉络的考察需要建立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但难度较大,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界定标准的不统一,已有的研究成果无法从历时的角度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对于连动式的研究而言,收集资料的工作在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情况下,工作量较大,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没有已有成果的充分积累,很难完成。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也需要建立在语料的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加强理论思考,才能得出较为普遍的规律。而对于连动式的语料整理只能进行传统手工处理,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错漏。不少研究者由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语料处理上,所以不得不满足于材料的获得与初步整理,无力再做进一步的探讨,更谈不上全面地描写和解释连动式的发展面貌。

(四)跨语言视角缺乏

以往的汉语连动式研究主要是在汉语语言学背景下进行的,跨语言视角相对缺乏。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汉语连动式的个性特征和类型变异的认识,譬如汉语连动式的共时表现和历时演变,哪些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哪些是汉语的类型变异和个性特征,其背后的动因和制约是什么。如果缺少跨语言视角和类型学视野,这类问题恐怕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