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杂句向单动词句的演变

一、由复杂句向单动词句的演变

汉语连动式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两个或多个本来独立的小句,合并为一个带有一套语法关系的单一小句,例如:

(a)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b)还,袭灭虞。(《史记·晋世家》)

例(a)和例(b)是对同一个复杂事件(晋侯攻打虞国并将其消灭)的描述。《左传》中用的是两个独立的小句,而《史记》中用的是连动式。这表明连动式能将几个在内容上相关的小句整合为一个小句。

根据魏兆惠(2008)的研究,在上古时期,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由“而”“以”等连词构成的连动句式,如:

(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d)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左传》僖公十五年)

(e)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左传》僖公十年)

(f)皆超乘,抽弓而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g)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左传》襄公十八年)

连词“而”“以”在句中可以表达各类语义关系,除了表承接关系外,还可以表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各类语义关系。例如,在例(c)、例(d)中,“而”表转折关系;在例(e)中,“而”表因果关系;在例(f)、例(g)中,“而”“以”表承接关系。这类在古代汉语中由连词“而”“以”等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例句均为复句层面的连动句,而非单一小句层面的连动式。随着复句的发展,连词的进一步虚化以及句法位置的改变,连词不一定居于V1和V2之间,也可以位于句首,更清晰地表达语义关系,因而连词位于连动式中的情况越来越少。随着谓词性连词“而”的消亡,由连词构成的连动句也逐渐式微,由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连用构成的连动式的单小句结构性质也凸显出来。

以往的研究表明,汉语中的动补式、部分状中式、动宾目的式、把字句、被字句以及体标记“了”“着”等均直接来源于连动式。介词在连动式的句法环境中经历语法化的过程从动词演变而来,这在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动补式可分为动趋式和动结式,在两汉时期,从形式上可辨别的这两类句法形式就已经从连动式中衍生出来了。体标记在连动式的句法环境中经历语法化的过程从动词演变而来,产生于近代汉语时期。汉语中的动宾目的式也由连动式直接构造而来(丁健,2016)。当连动式中的两个连动项之间具有方式或目的的语义关系时,通过概念整合的机制,连动式整合而成为动宾目的式。如“考试当公务员”简化为“考公务员”。在明清时期,我们也发现了这类用例:

(h)说着,自己梳洗已毕,忙穿好了衣服,先设了香案,在天地前上香磕头,又到祠堂、佛堂行过了礼,然后内外家人都来叩喜。(《儿女英雄传》第1回)

(i)这句话一传下去,那些男女大小家人便都凑齐了上来给老爷、太太、爷、奶奶叩喜。(《儿女英雄传》第40回)

上述两例中,“叩喜”为“叩头表示恭喜”的简化表达形式。

从句法形式来看,上述各类句法演变过程均体现了汉语由两个独立动词连用构成的连动式演变为由一个独立动词构成的单动词结构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如图8-1所示。

图8-1 汉语由小句向单动词句的演变

动补式、由介词短语构成的状中式、动宾目的式、把字句、被字句以及体标记“了”“着”与动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均为由连动式整合而来的单动词句。相对于单动词句而言,连动式仍是一个复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