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式与动补式

七、连动式与动补式

汉语动补式包括动结式和动趋式。对于动补式的研究,学界还存有争议。在汉语史的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动补式是一类句法结构 (王力,2002;梁银峰,2006),也有学者认为动补式是一种词汇结构 (太田辰夫,1958;志村良治,1995;董秀芳,2007)。梁银峰 (2006:11)认为,从句式来源上看,动补式可分为非隔开式动补式和隔开式动补式。非隔开式动补式来源于双动共宾式,句表形式为V1+V2+O,两个动词共享宾语论元,如“战败”“扑灭”;隔开式动补式是语句融合的结果,句表形式为V1+NP+V2,其形成过程可以表示为:V1+O,O (S)+V2 (打头,头破)→V1+O,V2 (打头,破)→V1+NP+V2 (打头破)。最终,在宾语不出现或提前做话题的情况下,补语与动词紧邻,成为“V1+V2+O”的句表形式,两种类型在句表形式上也就合流了。刘丹青 (2017)也论证了现代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不属于同一个句法范畴。

1.不带补语标记“得”

(a)妇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缝将起来。(《金瓶梅词话》第3回)

(b)料想着人追赶也是无益,便连那本秘书也不敢在人面前拆看,收了起来。(《儿女英雄传》第18回)

(c)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枝带叶打将下来。(《金瓶梅词话》第1回)

(d)阴阳宣念经毕,揭起千秋旛,扯开白绢,用五轮八宝玩着那两点神水,定睛看时,见武大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黄,眼皆突出,就知是中恶。(《金瓶梅词话》第6回)

在上述例句中,V2 或者不是独立动词,如例 (a)中的“起来”表起始体,例(b)和例(c)中的“起来”“下来”表行为动作“收”“打”的趋向;或者与V1 不是同一个施事,如例(d)中的“毕”指的是“宣念经”这件事的完成,动补式中动词之间在语法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附属的,后者在意义上对前者进行补充和说明。

2.带补语标记“得”

(a)把个张老夫妻吓得往外藏躲不迭。(《儿女英雄传》第13回)

(b)怄得他想要翻转拳头向后捣去,却又捣他不着。(《儿女英雄传》第18回)

补语标记“得”的出现标志着动补式的发展成熟,上述例句中的“往外藏躲不迭”“想要翻转拳头向后捣去”分别为动词“吓”和“怄”的补语。

【注释】

[1]吕叔湘:《语法学习》,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第73页。

[2]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212页。

[3]王福庭:《“连动式”还是“连谓式”(下)》,《中国语文》1960年10月号,第20页。

[4]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2页。

[5]Li C N,Thompson S A.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594.

[6]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8页。

[7]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8]吴启主:《连动句·兼语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9]宋玉柱:《连谓式及其与连贯复句、紧缩句之间的区别》,《逻辑和语言学习》1984年第1期,第271页。

[10]刘丹青:《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第1页。

[11]Aikhenvald A Y,Dixon R M W: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

[12]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第3-22页。

[13]Haspelmath在备注中指出,单一否定方式并不意味着否定只有一种否定域的理解,也常常可以有多种理解,连动式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在举例分析时,Haspelmath并没有列举连动式的例子,而是举了一个非连动式的例子进行说明:“The children are not playing in the garden(孩子们没有在花园里玩游戏)”,既可以指“The children are in the garden but not playing(孩子们在花园里但没有玩游戏)”,也可以指“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but not in the garden(孩子们在玩游戏但并不在花园里)”。

[14]Haspelmath M: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Comparative Concept and Cross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6(3):302-303.

[15]陈重瑜:《“动性”与“动态”的区别:汉语与英语的状态动词比较》,载徐杰主编《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85。

[16]赵林晓、杨荣祥、吴福祥:《近代汉语“VOV得C”重动句的类别、来源及历时演变》,《中国语文》2016年第4期,第415-425页。

[17]刘丹青:《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第1页。

[18]梅广:《迎接一个考证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新局面》,载何大安主编《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3年版,第23-47页。

[19]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第296页。

[20]刘丹青:《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载《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