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性需求

一、经济性需求

客观世界中既有只包含一个动作的简单事件,也有包含多个动作的复杂事件。在言语层面,简单事件用一个小句来编码,而复杂事件就要用多个小句来编码。在经济性需求的驱动下,人们会尽可能地将一些相互关联但又彼此独立的事件放在一起来表达。连动式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语言运用的经济性需求。

为了满足语言运用的经济性需求,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将原来是两个或多个分离的事件作为一个整合起来的完整事件进行处理,这就促发了整合机制的出现,整合机制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两个或多个本来独立的小句,合并为一个带有一套语法关系的单一小句。语言表达的这一经济性需求,在人们需要表达多个动作行为构成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时,体现得尤其明显,如下列例句:

(a)土兵起来烧汤,武二洗喇了,唤起迎儿看家,带领土兵出了门,在街上访问街坊邻舍:“我哥哥怎的死了?”(《金瓶梅词话》第9回)

(b)春梅床头上取过睡鞋来与他换了,带上房门出来。(《金瓶梅词话》第51回)

(c)又吃了几口酒,就讨温茶来漱净口,睡向床上去了。(《金瓶梅词话》第53回)

上述例句中,对于同一施事者而言,均出现了至少4个动作行为,如果不采用连动式的形式,而采用复句的形式,对于每一个动作行为均用逗号加以隔开,这样的表达方式显然不符合语言运用的经济性需求。

就语表形式的总体走向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具有趋简性,即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既可以采用可能有的全量形式,也可以采用经过减缩的简化形式。尽管在语言运用中全量形式和简化形式可以并存,但只要有可能,人们往往会使用简化形式。从全量形式到简化形式的过程,是结构趋衡的过程;其结果,是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显现出趋简性的特点。

语义增容和形式趋简,表明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简于形。这从表里关系这个侧面,反映出汉语语法结构在语义容量上常用加法和在形式选用上常用减法的倾向。就语义蕴涵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往往具有兼容性;就语表形式的总体走向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具有趋简性。汉语语法结构在总体面貌上呈现的是语义兼容和结构趋简互为条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