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 A,Dixon R.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Foley W A.Events and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M]//Amberber M,Baker B,Harvey M.Complex Predicates: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Event Struc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3]Haspelmath M.Comparative Concept and Descriptive Categories in Crosslinguistic Studies[J].Language,2010,86(3):663-687.

[4]Haspelmath M.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Comparative Concept and Cross-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J].Language&Linguistics,2016,17(3):291-319.

[5]Larson M.The Empty Subject Construction:Verb Serialization in Baule[C]//OladéAboh E,Essegbey J.Topics in Kwa Syntax.Dordrecht:Springer,2010.

[6]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M].2版.梁银峰,译.厦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博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9]储泽祥.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J].汉语学报,2004(2):48-55+96.

[10]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2):10-20.

[11]戴庆厦,邱月.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J].汉语学报,2008(2):2-10.

[12]戴庆厦.景颇语的连动式[J].民族教育研究,1999(1):1-8.

[13]丁健.动宾目的式的构造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报,2016(1):44-55+96.

[14]董秀芳.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语言科学,2007(1):40-47.

[15]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2):2-8.

[16]范晓.关于构建汉语语法体系问题——“小句中枢”问题讨论的思考[J].汉语学报,2005(2):53-61.

[17]方梅.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J].中国方言学报,2006(1):107-121.

[18]冯力,杨永龙,赵长才.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19]冯胜利.汉语历时句法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0]高增霞.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J].中国语文,2005(1):29-38.

[21]高增霞.从由“伸手”构成的连动结构谈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130-136.

[22]高增霞.从语法化角度看动词直接作状语[J].汉语学习,2004(4):18-23.

[23]高增霞.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连动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4]高增霞.论连动结构的有界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83-185.

[25]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26]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7]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28]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410-419.

[29]何大安.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M].台北:“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3.

[30]何彦诚.红丰仡佬语连动结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1]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2]胡素华.彝语诺苏话的连动结构[J].民族语文,2010(2):23-30.

[33]江蓝生.近代汉语研究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5]李可胜,贾青.连动式VP聚合语义的逻辑表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36-41.

[36]李可胜.连动式的结构机制:PTS、情状特征和VP的外延[J].外国语,2016(1):23-31.

[37]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8]李沛.连动结构间“来”“去”的使用倾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39-141.

[39]李向农,张军.“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9-115.

[40]李亚非.论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J].语言科学,2007(6):3-10.

[41]李泽然.哈尼语的连动结构[J].民族语文,2013(3):37-43.

[42]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3]刘丹青.古今汉语的句法类型演变:跨方言的库藏类型学视角[C]//郑秋豫.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资讯和语言类型.台北:台湾“中研院”,2013.

[44]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J].世界汉语教学,2012(3):291-305.

[45]刘丹青.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2):1-16.

[46]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J].民族语文,2015(3):3-22.

[47]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4):289-303+379.

[48]刘海燕.现代汉语连动句的逻辑语义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9]陆镜光.论小句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J].汉语学报,2006(3):2-14+95.

[50]吕冀平.复杂谓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5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5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5]满在江,宋红梅.N为受事连动结构的句法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7-100.

[56]梅广.上古汉语语法纲要[M].台北:三民书局,2015.

[57]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58]彭国珍,杨晓东,赵逸亚.国内外连动结构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13(3):324-335+378.

[59]彭国珍.宾语共享类连动式的句法研究[C]//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201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0]彭育波.连动句的认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5-149.

[61]饶勤.从句法结构看复合词中的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连动式构词[C]//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62]尚新.时体、事件与汉语连动结构[J].外语教学,2009(6):5-9.

[6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80.

[64]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M].成都:巴蜀书社,2000.

[65]宋真喜.现代汉语连动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0.

[6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

[67]王洪君,李榕.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C]//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2014).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8]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0]魏兆惠.《左传》的趋向连动式及其与动趋式的关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8-142.

[71]魏兆惠.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J].语言研究,2005(1):109-112.

[72]魏兆惠.秦汉时期汉语连动式及类型学考察[J].学术论坛,2006(6):179-181.

[73]魏兆惠.上古汉语连动式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4]吴登堂,洪波.连动动词的理论解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6):91-93.

[75]吴启主.连动句·兼语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6]萧国政.“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体系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向[J].世界汉语教学,1995(4):5-13.

[77]萧红.汉语多动同宾句式的发展[J].语言研究,2006(4):111-114.

[78]萧璋.论连动式和兼语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1):225-234.

[79]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来”[J].语言研究,1998(2):53-58.

[80]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上”字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1-65.

[81]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2]邢欣.简述连动式的结构特点及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16-122.

[83]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36-141.

[84]许有胜.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8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86]杨成凯.连动式研究[C]//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7]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8]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89]杨永忠.连动结构类型的参数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4(10):17-24+77-78.

[90]杨永忠.再论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11-18.

[91]姚汉铭,戴绚.“连动”范畴和表达连动范畴的句子格局[J].开封大学学报,1996(1):1-8.

[92]易朝晖.泰汉连动结构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38-41.

[93]殷焕先.谈“连动式”[J].文史哲,1954(3):32-33.

[94]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5]张伯江.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6]张耿光.《庄子》中的连动结构——《庄子》语言分析之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56-61.

[97]张景霓.西周金文的连动式和兼语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07-109.

[98]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科学版),1977(4):71-80.

[99]张敏,李予湘.先秦两汉汉语趋向动词结构的类型学地位及其变迁[C]//“汉语‘趋向词’之历史与方言类型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2009.

[100]张双庆.动词的体[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

[101]张一舟.《跻春台》的性质、特点、语言学价值及蔡校本校点再献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4.

[102]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103]赵林晓,杨荣祥,吴福祥.近代汉语“VOV得C”重动句的类别、来源及历时演变[J].中国语文,2016(4):415-425+510-511.

[104]赵林晓,杨荣祥.近代汉语重动句的来源及其分类[J].民族语文,2016(4):15-25.

[10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6]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7]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史学报(第十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08]郑继娥.甲骨文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J].古汉语研究,1996(2):1-3.

[109]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1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1]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精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2]周国炎,朱德康.布依语连动式研究[J].民族语文,2015(4):60-67.

[113]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5]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6]邹韶.“连动式”应该归入偏正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6(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