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料选用

二、语料选用

本书选取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金瓶梅词话》《型世言》《儿女英雄传》和《跻春台》,对其中的连动式进行穷尽式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明代时期的主要研究材料是《金瓶梅词话》和《型世言》,清代时期的主要研究材料是《儿女英雄传》和《跻春台》,兼顾南北地域官话特色。其中,《金瓶梅词话》112万余字,收集连动式语料4570条,22万余字;《型世言》41万余字,收集连动式语料2083条,近9万字;《儿女英雄传》近70万字,收集连动式语料2379条,近10万字;《跻春台》约42万字,收集连动式语料4816条,约18万字。四部专书共计265万余字,整理语料共13848条,近59万字。

【注释】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2]范晓:《关于构建汉语语法体系问题——“小句中枢”问题讨论的思考》,《汉语学报》2005年第2期,第60页。

[3]赵元任:《国语入门》,载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开明书店1952年版,第20-22页。

[4]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第3-22页。

[5]梅广:《迎接一个考证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新局面》,载吴福祥编《境外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29页。

[6]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页。

[7]沈家煊提出关联标记模式,指出动词充当谓语是无标记组配,动词充当定语、状语、主语、宾语则是不同程度的有标记组配,要受一定的限制。按照标记理论,这种限制不一定是有形的、明显的,可以是无形的、隐含的,包含分布和频率上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动词也有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

[8]如例句“工人推举张同志做代表”,《新著国语文法》分析其为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页。

[9]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10]最先提出汉语动词没有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分的是王力先生。他认为“谓语形式”中的动词和谓语里的动词在词类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并不认为几个动词可以直接以动词本身连着使用,动词必须以某种“品”的形式充当句子成分,并将这类句子纳入递系式。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页。

[1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1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14]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15]陆镜光:《论小句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汉语学报》2006年第3期,第9页。

[16]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0页。

[17]王福庭:《“连动式”还是“连谓式”》(下),《中国语文》1960年10月号。

[18]杨成凯:《连动式研究》,《语法研究和探索》(第九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0页。

[1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3页。

[20]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5页。

[21]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4页。

[22]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第292页。

[23]梅广:《迎接一个考证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新局面》,载何大安主编《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3年版,第28页。

[24]梅广:《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194页。

[25]储泽祥:《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第49页。

[26]梅广:《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三民书局2015年版,第194页。

[27]刘丹青:《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第3-22页。

[28]刘丹青:《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第1页。

[29]Aikhenvald A Y,Dixon R M W: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1.

[30]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