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连接成分
Haspelmath认为,就印欧语系来看,虽然在英语及其亲属语言中也存在无连接词的并列式和主从式,但没有并列连词或者从属标记等连接成分大概是连动式最突出的特点。没有连接成分可能是学者们最广泛引用的连动式的标准,因此Haspelmath认为应将这一点纳入连动式的定义当中。
关于连词的使用问题,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情况不同,需要区别对待。在现代汉语连动式中,连动式各项间是否可以有连词连接,对于这个问题早期曾经有过争议。张志公(1956)认为,连动式的两个动词之间可以用虚词连接,但殷焕先(1954)强调,连动式不同的动词之间“有某种虚词”,因为连动式成了“复合句”,赵元任(1979)认为连动式动词之间“没有关联词语”。通常,现代汉语连动式中不能有连词,如果有连词,应处理为复句。
连词使用的问题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在古代汉语的一系列连词中,与连动式相关的最重要的连词是“而”。就以往的研究来看,在古代汉语连动式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将使用连词的情况纳入连动式的范畴进行考虑,如管燮初(1953,1981)、魏兆惠(2008)等。他们将“而”“以”“则”“而后”等连词连接的连用动词都划归为连动式,分析由连词连接的连动式与由连词连接的并列式之间的区别,并就连动式中连词使用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对此,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刘丹青(2011)谈到,梅广从并列连词“而”的多样性功能中,发现古代汉语是并列结构发达的语言,指出“历史上汉语句法结构的整个发展趋势就是从并列到主从,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并列为结构主体的语言;中古以降,汉语变成一种以主从为结构主体的语言”[18]。但刘丹青认为,“上古汉语在动词短语方面确实是并列型语言,上古连动式不发达”,“中古以后的汉语应以连动为特征。汉语史上真正的类型演变是并列式由盛而衰、连动式由弱而强”[19]。这里涉及谓词性连词“而”消亡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的基本作用是用作动词和形容词成分乃至分句的并列连词。这一连接谓词的连词用法,本身在普通话中就没有对应手段可用”[20]。就汉语自身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连词不仅仅可以表示顺承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其他语义关系。若包括连词,在形态标记不丰富且缺乏判断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就更难确定包含连词的动词连用的结构是不是连动式,它可能是并列式,或者是转折或紧缩复句。汉语的谓词性连词为什么会消失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应该将这个问题与古代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