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式洋房漂亮的白族民居

比西式洋房漂亮的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是白族人民谱写的一曲美妙的空间音乐。白族民居建筑历来讲究方位。磻溪村的建筑也如此,一般背靠苍山、面朝洱海依地构舍。俗话说“住房莫住东南方”,磻溪的民居大都以西房或北房为正房。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大都是庭院式的建筑,独门独院,“躲进小楼成一统”,有一坊一阁,二坊一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从建筑结构上看,主要是石木结构或土木结构。房子基础一般用苍山毛石和海东毛石垒砌,墙裙和墙角用加工成品后的麻石、海东石支砌成直立平放的式样,墙裙上边用石条支砌腰线石,墙身用土坯或打土墙制成。木屋架一般是两层,分为五架梁、七架梁。楼房高度尺寸普遍为七上八下,出檐用青石板飞檐石,房顶为青筒板瓦屋面,天井用青石板铺成。

以青瓦白墙水墨画为特征的白族民居,建造起来也是颇费一番功夫的。鲁迅有一段话是这么讲的,“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如此。”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角色,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大梁,都是顶梁柱,我们何妨也学做做整个“大厦”的一砖一瓦,虽渺小而有用,虽居偏而匡正,那就善莫大焉了。

我没有专门接触过建筑学知识,很多专业的东西不太懂。但我对白族民居建筑的大门和照壁却情有独钟。我时常想,大门对外,以示人;照壁对内,以自醒。一个人如果照此进行,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内外兼修,那就能走正道、走大道,不会走歪门邪道、旁门左道。这是有多么深刻的寓意啊!虽然磻溪每家每户的大门和照壁会根据院落大小设计构造,根据家庭财力和需求选择精修、普修,但大门和照壁上的石雕、砖雕、瓦雕、木雕、彩画等工艺,却一样地精雕细琢,毫不含糊。这不太像盖房子,而是在搞建筑,因为有文化在里头、有艺术在里头,有那么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追求在里头。

大门,既是家的守护,代表安全;也是家的门面,展示形象。因此,大门总得做得结实一点、好看一点。白族民居的大门荟萃了白族古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包括了古建筑中的梁、枋、斗拱、挂落、博风、门簪及曲线优美的屋面。大门的式样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有三滴水、两滴水、一滴水等式样,大门的地面比路面高出三五寸,取居高临下之势,人们迈入大门,有步步登高之感。照壁,北方也有叫“萧墙”的,“祸起萧墙”讲的就是祸乱发生在家里。家丑不外扬,所以要建照壁来挡一挡。照壁最大的功能是屏障,但却是一道美丽风景。白族民居的照壁一般在中间安设彩花大理石,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安贴书写有:“清白传家、张公百忍、紫气东来、苍洱毓秀、耕读传家”等汉白玉大理石,代表着家风的传承。

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磻溪新建了不少白族民居,有些是村民将倒塌、破旧、破损的老旧民居进行了改、扩建。很多民宿在建筑上做了一些改进和融合,既有白族传统民居的风格,也有现代建筑的特点,让旅客住宿有了更好的体验感,也让老百姓有了一些实际的收入。常听说,房子没人住会老得快。人造房子,房子也在“造人”。房子得有人住,有人则灵。夜幕降临,磻溪村庄万家灯火,依偎着洱海更加晶莹闪烁,这或许就是对这些白族民居建筑的最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