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的洞经古乐
文 陈光辉
我的家乡大理磻溪坐落在苍洱大地的中轴线上,古楹联赞道:“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泉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那里有风情万种的“风花雪月”、韵味悠长的田园风光、自然大美的古树古桥、文化积淀的遗迹遗址、妙香佛国的殿庙宇阁,承载着神秘古朴的白族本主文化、儒释道共荣共存的宗教文化以及其他大理白族文化,而洞经古乐就是大理白族文化之一绝。洞经古乐为富饶美丽的古村落磻溪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大理是礼仪之邦,大理洞经古乐应源于信仰和礼仪。据考证,大理洞经古乐大致起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在元末明初得以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早在元大德至至大年间(1297——1311年),大理地区就成立了大理苍山中和峰玉皇阁的道源社和段府的华云社两个洞经会。明嘉靖年间,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与当时的白族文学家李元阳、赵雪屏等分别在大理、下关成立了叶榆社和三元社两个洞经会。文化名人的积极加入和有力推动,大大促进了大理洞经古乐走进民间、深入民心,并逐步扩大传播范围,影响到了大理周边地区。比如,纳西古乐就是在大理洞经古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纳西古乐之父”宣科先生说,纳西古乐的根在大理。
磻溪村委会共有两个洞经音乐会(也称优雅会),一个是北磻洞经音乐会,一个是南磻上登和下登洞经音乐会,据了解两个洞经音乐会都成立于1939年,80年代以前断断续续开展了一些工作。1984年起到现在是磻溪两个洞经音乐会最为活跃时期,北磻洞经音乐会历任会长有杨福、李义堂、赵宇、李佩等人,累计会员120多人。南磻上登和下登洞经音乐会历任会长有杨树庄、杨作礼、杨大吉、赵余庆、杜芳、杜孝等人,累计会员150人。磻溪两个洞经音乐会与大理其他村落的洞经音乐会大同小异,就其传承内容来看,主要吸纳了道教、儒教、南诏大理国宫廷音乐、龟兹乐、佛教音乐、南北曲、江南丝竹及各种大理文人雅乐和民间音乐等多种音乐成分;就其演奏形式来看,主要分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部分有领唱和伴唱两种,演唱时丝竹乐和吹打乐双伴唱,器乐部分包括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锣曲牌三类。经常演奏的曲子有38首,多种汇唱有机结合;就其作用发挥来看,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村民举办红白事,洞经音乐队秉承“礼乐兴村、教化育人”的文化理念,主动上门服务,倾心演奏古乐,弘扬传统文化,为办事的集体和个人送去一份浓浓情怀和祝福,为磻溪村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
唐韵流风千古曲,洞经弹醉点苍春。大理洞经古乐演奏的交响曲是多么地悦耳动听、入脑入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洞经音乐是兼容并蓄的音乐,她融南北、承古今、兼雅俗,既有江南丝竹的柔美、民族音乐的风韵,又有道教音乐的神圣、儒教音乐的浑厚、文人雅乐的清澈,还有古代宫廷音乐的崇高、大理民间音乐的淳朴。
洞经音乐是“没有污染的音乐”,她飘逸、典雅、神韵,像灵动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像叮咚的泉水在山涧缓缓流淌,像璀璨的星辰在夜空金光闪烁。
洞经音乐是涤荡心灵的音乐,她感于物、达之情、动人心,适应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审美需要,引导每个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安宁,祈祷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新时代新征程,磻溪洞经音乐会一定会在玉洱银苍奏唱的凯歌中,从鸟语花香、心旷神怡的最美风景线S弯出发,带上全村父老乡亲的期望和重托,奔向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