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是一幅画卷,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的和美乡村。四周都是一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石一个动人的故事。

寒冬腊月,站在磻溪S弯回望苍山,时常会看到一朵亮如银、白似雪的云彩,那就是望夫云。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有个美丽的公主叫阿凤,她爱上了苍山穷猎人阿龙,由于南诏王的反对,两人逃到玉局峰山洞过自由生活,猎人为了让公主御寒,去海东罗荃寺盗了罗荃法师的八宝袈裟,后罗荃法师将阿龙打入海底,变成石螺。阿凤得知丈夫死讯悲伤而死,变成一朵白云,在苍山顶上翻滚怒号,用狂风将海水吹散,终于见到了沉在海底的石螺丈夫。郭沫若有诗云:“洱海真如海,罗荃塔尚存;石螺何处是?遥见望夫云。”

皓月当空,漫步在磻溪的生态廊道,一轮明月交相辉映,这不禁让人想起洱海的传说。珠联阁旁、望海石边,住着一户两母子,小伙子名叫阿黑,孝顺、心善、勤劳,天天起早贪黑打鱼摸虾,生活还是奔波煎熬。月宫里的公主思慕人间,经常来到洱海边玩耍,看上了阿黑并与其结婚生子。为了帮助渔民多打鱼,她把自己的宝镜放在海中,照亮了鱼群,渔民打鱼多了,过上了好日子,宝镜在海中变成了金月亮,世世代代放射着银光。千年的发祥地、如今的观景台又多了一块醒目的警示牌,上面书写着耀眼夺目的六个字——洱海清、大理兴!

从茶马古道的北磻岭岗路口一直向东到珠联阁,斗折蛇行,蜿蜒曲折,龙盘走势。自古大理地区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很多。古人曾有“龙尾在南首在北,两关锁钥牢封疆”的诗句。相传在大理国时期,洱海边的一个少年化身“小黄龙”,打败了搅得洱海边的老百姓不得安宁的“大黑龙”,后再没有变回人形,一直待在洱海中守护老百姓。据村里老者介绍:磻溪先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民族英雄“小黄龙”,利用集资和捐资的方式,在清朝光绪年间修建了珠联阁(龙头),珠联阁南北100米左右挖了两个水洼洼的池塘(两个龙眼),顺着村道修了一条弯弯曲曲岭岗路至白云峰山脚下(龙身、龙尾),在白云峰钓鱼台往下看,“一条龙活灵活现”。从此,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变迁,“小黄龙”的化身都纹丝不动、日夜坚守在“百二河山”的中轴线上,守护着苍洱子民的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