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于银苍玉洱间的磻溪白族民居
文 杨克旺
磻溪村的白族民居和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一样,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磻溪村的知名度不仅仅在于那自然风光,还有那古朴典雅的民族建筑。
磻溪的民居建筑体现古典与现代相融合,注重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民居依海而建,村民傍海而居”,巧妙利用自然地形,与周边环境协调,青瓦白墙坡屋顶,门前照壁小院落。外观朴实并与洱海风光相融,注重建筑的审美艺术和人文精神,无处不在诠释“人知乐礼”的文化启蒙,将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使“汉传文化本土化”,至今保留着最古老的民风民俗,总是充满了柔情,充满了一些让人想近距离触摸的冲动,总是让人一遍一遍看不够,想象着那古韵村落和向往坐拥在银苍玉洱、静谧于山水间的白族民居建筑。
磻溪的白族民居建筑都很重视大门的朝向,建房前都会找风水先生根据家人生辰等因素选定时间,从院落的审美布局、建筑结构和风格承袭白族民居建筑的传统和地方特色。突出“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的特点。从全国的建筑风格来看,苏州的建筑风格是园林式布局,精巧别致,浓缩了山水精华;徽州民居无处不精致儒雅,建筑风格讲究的是布局方正;北京四合院大气磅礴;而磻溪白族民居与大理白族民居一道,兼有上者之精华,于精妙中不失生活韵味,古朴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磻溪村是大理白族的聚居地,白族话叫“表气”,相传磻溪村坐落在一块巨大的岩石(磻石)上,有古人诗曰:“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大理县稿》。大理坝子以此分为南北。南部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区域,北部以喜洲为中心区域。村中有一照壁,镌刻“平分百二”,以此鉴证大理“百二河山”分界所在,素有“门前听涛声,窗外闻鸟啼” 的美誉。村中有杨、赵、张、李、何、杜、刘、王、陈等大姓聚居其中,从照壁上的题字,你就知道这户人家的姓氏。磻溪村白族照壁题字,讲究文化韵味,诗情画意浓厚,题字内容一般为四字或一字,饰以泥塑、花草、彩画等,也随名门望族、姓氏及房屋的坐向、地理位置而有别,最具代表的有:引述典故,表述居主姓氏类,尤其以这类题字居多,看到照壁上的题字,你就知道这家主人的姓氏。如“清白传家”为杨姓,“琴鹤家声”为赵姓,“百忍家风”为张姓,“青莲遗风”为李姓,“水部家声”为何姓,“工部家声”为杜姓,“禄阁流光”为刘姓,“三槐流芳”“三槐及第”“瑞雪三槐”为王姓,“文范遗风”“义门传家”是陈姓等。
照壁题字除姓氏堂号外,还彰显宅主的家世家风、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族人崇文重教的精神。另外,还有一层是,对于个人、家庭用来表达心愿、祈福和彰显风土人情之意。如“福寿安康”“人寿年丰”“幸福之家”“银苍玉洱” “苍洱毓秀”“风花雪月”“彩云南现”“廉泉让水”“河清海晏”“百二山河”“百二平分”等,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苍洱大地优美景色的赞美。古老的白族先民用灵巧的双手和智慧,把现实生活的想象、厚重的历史文化,嵌砌在照壁里,雕刻在梁头上,画在了照壁中,让千百年的白族古老文化,伴着白族古老的民居建筑,一并长久地、永远地传承下来,展示给后人,白族民居照壁的构造,秀美含蕴,人文理念,气魄之雄伟,数千年来为人们所赞叹、所欣赏,照壁虽小却诗情画意,令人遐思。
磻溪白族民居的照壁一般分为“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不分段,壁顶为民殿式;“三滴水照壁”将横长而平整的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对称,中间一段较宽且高出两边,形似牌坊,当地百姓多采用这种,其宽度等于院子的宽度,中间段的高度与耳房檐口相对,左右两段的高度与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墙”等齐。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庑殿式青瓦白墙,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以彩画、书法等,彩画以墨彩为主色调,多为松、竹、梅、兰以及山水等图案。照壁中间配有题字。照壁题字非常讲究意境和内容,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它内容涵盖广泛,文化底蕴十足,诗情画意浓厚,种类题材繁多,浓缩了大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大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的神韵。
磻溪的白族民居建筑自古吸收了苍洱之灵气,平面布局和组成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民居布局严谨,既相互毗邻,又各自独立,高低和谐,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美学思想。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东南角上,门一般不直通院子,要用墙壁遮挡,也叫“照壁”。白族照壁文化构筑,自古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体现住融于景、景融于文化理念。充分考虑居住的功能性、空间的利用,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布局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古朴与典雅的融合,构建人文教育环境,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白族照壁彰显了白族建筑史上的荣耀,那么白族民居的构筑体现了民族建筑的精华。
白族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门窗都是镂空雕花制作,多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分。
格子门的腰板多采用“透漏雕”,饰以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有象征意义的内容,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丹凤朝阳”“秋菊太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形态逼真、情趣盎然、工艺细腻精湛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做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雕镂变化多端,气韵非凡,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从中领略到白族民间工匠艺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木雕技能,让人看了赞不绝口。
磻溪白族民居的魔力来自时尚与古典的融合,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在白墙黛瓦的屋宇中,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一种民族的气质。
欣赏磻溪白族民居建筑,让人领略到了一种伸手可触,却又仿佛隔着久远的时空。
“青砖黛瓦、白墙画壁”是磻溪白族建筑装饰的又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是磻溪白族民居建筑图案的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气宇轩昂、富丽堂皇,又不失典雅精致、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白族人很讲究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杜鹃、丹桂、石榴、香橼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人们对磻溪S弯由衷赞美的同时,更对磻溪白族民居建筑怀有好奇和向往,带着这种交替的心情,许多文人墨客、名流人士踏上了这片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游走于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磻溪古村落中,探寻和领略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