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S弯

网红S弯

这一次,我们才真正来到朋友心心念念的S弯。洱海沿线的村庄,双廊因杨丽萍出名,才村距离古城最近也有名,磻溪则因为它独特的S地形成为网红。这里是洱海的最宽处,湖水在此迂回曲折,波浪长年冲击,因此形成了曲线优美的S弯海岸线。

磻溪的房屋鳞次栉比,均沿海而建,倚海而居,尤其是环海一带,各式建筑错落有致地点缀廊道,无论是新修的客栈,还是改造后的艺术家工作室,每一栋都不超过三层。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和干净整洁的观海露台,俨然成为新时期磻溪S弯的“标配”。在环海线上,一把躺椅、一杯咖啡,一段轻音乐,便可以消磨一整天时光。

走在弯道上,则如同一直在开盲盒,看似水天合一无路可寻,绕过去却别有洞天:有时是一片碧绿的休息地,坐在木椅上就能观察低飞的燕子并发呆半天;有时是贴着海面的石滩,卷起裤腿,便可以淌进浅坑与海水亲密接触;还有可能是一大片芦苇,以它麦黄的颜色衬托水面的碧波,用它一人多高的遮挡,为海鸟们提供暂栖之地……

自行车道上,不少以专业姿势骑行的“S弯”们,他们为所到之处携来一阵风,却挥挥手不带去半片云。还有的骑行者,悠悠然把车头转过去一小点再反方向缓缓调回去,总之,怎么慢怎么来,车轮若能留下轨迹,那一定也是弯弯的“S”形。我与朋友则挺着直直的背,用舒适的速度,一圈一圈地蹬,朝前,再朝前,尽情享受天际的白云熨帖心情,感受微微的海风轻抚耳垂。

一路上,栈道上的人们停停走走,自拍打卡、互拍合照,甚至网络直播,怎么肆意怎么来。也许只有在辽阔的山水之间,平日里栉风沐雨的“强人”才愿意卸下倦意,不去考虑柴米油盐,才愿意搁浅心事,不去计较我是人非。

刚才还是阳光普照,转眼间黑压压的乌云将太阳团团包围,风雨欲来的寒意使得身着凉爽衣裳的游客忍不住哆嗦。原本提供冷饮的当地小贩,迅速支起长长的晾衣架,上面挂满了各式花样的披肩。

朋友啧啧感叹:“进能攻,退可守。这两手准备可真绝呀!”其实,我也早有防备。作为“新大理人”,我已经适应了这里一日多变的天气,提包里随时准备有雨伞和衣物。这一次,多了一条为朋友准备的披肩。

她爱惜地整理着我“迟到”的见面礼,感慨道:“对美食熟悉,对景点如数家珍,甚至对气候变化都有准备,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理通’!”我不禁自豪地说:“当然!俺早就把大理当自己的第二故乡啦!”

朋友还在唠叨磻溪的古庙、古树、古街、古阁,她回去后只能通过手机图片饱眼福,S弯盲盒,也只会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她突然摇着我的胳膊:“我也想做新大理人!”

是啊,大理人,便可在春夏秋冬的每一天,观朝霞落到本主庙的灰色瓦片上,看余晖从洱海的粼粼波光中抽离。

我不忍心打击她,只能委婉地说:“即使是游客,你也已经体验了大理的风土人情,算是大理的‘一天公民’了。”

朋友还是有些失落,我继续劝慰:“再说了,我常年在这里,你可以随时过来,我是新大理人,你至少也能算半个大理人!

说完,我俩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