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25年08月10日
二
当行走到庄前甸,坐在田埂上休息片刻时,本想看看从前上下水碓加工房,却已无半点痕迹,不是物是人非,而是面目全非。再看看身边活泼可爱的小孙女,独自沉浸在恬静、悠闲、愉悦的美好频道中。此时,我却像被打碎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心潮此起彼伏,把我带回到难忘的童年。当时,我和现在的孙女一样大,八岁多一点,那是“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愿读,家长不想管”的年龄段。那时正值“文革”初期,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人民生活缺吃少穿,村里老百姓的生活挣扎在温饱线上。
在半天读书、半天参加劳动的半读半耕期间,曾听生产队长多次说过:“修建上下水碓、水磨实属不易,涉及水源水系、地形地貌、人力物力,缺一不可。”在上田园道以西,庄前甸以北,虾水河以南的荒坡上,北磻溪先民们发扬劳动人民首创精神,采取土法上马,头背肩扛,筑堤打坝,并在坝埂两边种上蓖麻,既起到护堤作用,又能以蓖麻补充油脂,一举两得。他们将茫涌溪的山泉水引下来,利用坡比高差,形成瀑布,冲打在木齿轮上,带动了水碓不停地敲打,促使水磨正常转动。又将上水碓用过的水集中重复利用到下水碓加工,做到物尽其用,最大限度解决了全村粮食加工的难题。当时,上水碓加工房管理员是第八生产队杨伯伯,下水碓加工房管理员是第十一生产队赵叔叔。我们的父辈们穷则思变、差则思勤,通过勤劳和智慧努力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也给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一点点打基础、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