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永济桥

风雨永济桥

我们继续穿行,这家的老屋墙上爬满绿色枝蔓,发白的窗棂隐藏在青石板路深处;那家的三角梅漫过照壁墙头,从门缝还能瞅见一树紫藤满挂。指着一座被岁月摧残到斑驳的石桥,我告诉朋友:“别去问那些在桥上摆拍的人,你自己找找桥的名字。”她上桥下桥,左看右看,最后无奈地朝我摊摊手,摇摇头。

记不得这是我第几次踏上这座桥,这座不用一钉一铆,全由板条状石块紧扣相接而成的石桥。我倚靠在桥栏上,它由桥拱上方两端共十个半米高的石柱串联起薄薄的石板形成。我伸手触摸那些桥柱上早已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的石狮,耳边传来朋友的催促声,她要我说点什么。我起了个头:“这座桥已有近200年历史了。”随后,不再多言,只是看着上下桥的石梯被踩踏、被压迫得凹凸不平,缝隙里还生长出顽强的野草,护栏与基座连接处,明眼可见的空洞被人用石块塞起来。我感叹这座桥曾经的风光,又心疼它如今的落寞。意识到朋友还在等待后续,我只能官方地介绍那段历史。

明清时期,磻溪每逢雨季便洪水泛滥,当地乡绅与普通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修建了这座桥,取名“永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为贯通南北的枢纽,极大地方便了这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但是现在,你看,连名字都找不到了。”我寂寥的声音仿佛在感同身受那些生命中的巅峰与低谷。

“至少你还记得,现在我也知道它的名字了。”朋友过来搂着我的肩,开始转移话题:“磻溪的溪是什么溪呀?”

忆起第一次到磻溪,我也提过同样的问题,当地人说:磻溪一村,锦溪绕屋。锦溪从苍山白云峰和鹤云峰之间流淌而出,溪水两岸花团锦簇,故而得名,水流穿磻溪而过,最终汇入洱海。我便如此转告朋友,顺带告诉她,据村里老人说,永济桥下面的活水源头来自苍山十八溪的“茫涌溪”。

朋友有些纳闷:“意思是磻溪有两条溪?”我拍拍她的肩,提醒她别忘了本主庙的匾额上有一块就是“永镇双溪”,她这个猜测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