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师者大爱——寻找磻溪教育的根与魂
文 李运
在苍山白云峰与鹤云峰之间,一条溪流如同一条玉带镶嵌其间,缓缓流过大理市银桥镇,它便是苍山十八溪由北往南的第五溪——锦溪,因溪流两岸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花团锦簇而得名。锦溪流经银桥镇鹤阳村委会、磻溪村委会和湾桥镇甸中村委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随市作协采风团的脚步,顺着锦溪往洱海边走,便来到大理坝子中轴线上的银桥镇磻溪村,这个素以“平分百二”闻名于世的洱海边的古朴村落。
村落背靠苍山,东临洱海,村南、西、北三面被千亩良田围绕,古往今来便是鱼米之乡。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的磻溪,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的磻溪人,耕寸土之地,耘书海之田,生生不息。
自古以来,耕读传家,一直是家庭教育中一抹靓丽的色彩,磻溪亦如是。也正因耕读传家、家长苦供、学子苦学,磻溪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特别是明清以来出了不少进士、举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磻溪的家庭教育观念。伴随着这些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和回乡弃职退职官吏等,利用余力、余生回乡大办教育,境内私学峰起,带动了整个地方的文明进步与发展,也带动了很多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进步。只是教育普及不广,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贫寒人家无法承受,有钱人家才有机会。
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至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不少地方上的有志之士怀文化救国之志,倡导新学。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政府办学,地方、民间联合办学,私人个人办学等各种形式的学校峰起。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秋,因祖母病逝返乡奔丧的磻溪进士张忠,将家乡分散的私塾聚集于磻溪下登村文昌宫内,创办了一年制的蒙养学堂。这是银桥镇境内有据可查的新学制学堂的发端。1906年2月,张忠将磻溪蒙养学堂改办为五年制的初等小学堂,定校名为“太和县中乡高等预科小学堂”。当年招收高等预科学生1班50名,学生来自太和中乡所辖八铺,即“北丛佛湾、银鹤双阳、林石甸磻、作阳古庄、龙才瓦邑、凤岑际德、羊波官古、鸡邑柏庄”(《大理县志稿·卷三》)。高等预科班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数、体操、图画、乐歌八门科目,均采用初级课本。
民国元年(1912年),改校名为“大理县公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招收高等本科(高等小学)学生1班50名,高等本科班设:修身、国文、算数、历史、地理、体操、图画、乐歌、蚕桑等科目,均采用高等小学科书。至1915年4月该班学生有40名毕业。《大理县志稿·卷三》记载,大理市银桥镇磻溪完全小学起源于,“公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在城北二十五里南磻溪村,清光绪丙午年间,建有讲堂三间,职员、教员、司事室各一间,寝室十间,仆役室厨室各一间,厕所一处。以无为寺公租及推磨捐为经费。现有学生五十人,校中设校长一人,教员无定额,司事一、书记一、校役一名”。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南磻观音寺,开办初小学,招两班七十人;北磻普福寺开办初小学一班,三十一人。
1915年“公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更名为“大理县第三区第一高等小学”,50年代初期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周保中,幼年时代曾在这里就学。因此时中乡增设了白塔邑高等本科班,学校生源由原来的太和中乡所辖八铺,缩小至中乡上半四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理县第三区第一高等小学,高等本科班开设规模达到十二个班,全部实行新制。
1940年,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合并办学,因当时校长慕下阳溪杨黼先生之号“桂楼”,改“大理县第三区第一高等小学”校名为“桂楼乡中心学校”,初小设四个班,高小设两个班。
据记载,解放前磻溪高等小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于105亩寺庙田亩税收和推磨、街税的银元260元。《大理县志稿·卷三》记载:“无为寺拨入田约五十亩,保和寺拨入田约三十亩,石雲寺拨入田约二十亩,石乳寺三亩,附推磨捐年约收银元一百三十元,龙街汤税捐收银元年约一十元,西城磻溪街汤税捐收银元年约六十元,杂款补助年约收银六十元……”。
高等小学的教员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具备专业知识之人。教员人数也一直是三到五人,凡任课课时量达十五节以上者,月薪为十元,折合白银四两,后来月薪从银元八元,逐年递增达到银元十二元。毕业生近千人,来自附近十里八乡。据村里老人回忆,高等预科班、本科班学成毕业之日,各地聚众来接。让学子骑高头大马、戴大红花,衣锦返乡。回到当地便是受人敬重的人才,地方大小事务、红白喜事,均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纵观解放前的磻溪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根脉深厚,可鉴可述。在那兵荒马乱、生活非常困难的年代,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的磻溪人,仍把追求知识看得十分重要,从本村进士张忠,“倡导筹措,集零散私学与文昌宫,在中乡率先办起劝学(《大理县志稿卷三》)”,到清嘉庆丁卯武举人——杜朝选,“凡村中桥梁道路皆其(杜朝选)所修,今中乡高等小学堂时为文昌宫亦朝选出资建立(《大理县志稿卷三》)”。无数仁人志士把办教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成为磻溪教育起源的播种人。无数的磻溪人耕寸土之地,耘书海之田,生生不息。然而限于山河破碎、国弊民穷的时世,允许孩子们上学已经难能可贵了,穷苦人家无学可上的现象仍为常事,教育公平难以做到,即使己不能为之,但磻溪人也必坚定维护、支持和弘扬之。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大理市银桥镇磻溪完小依然坐落于大理市银桥镇磻溪村委会南磻下登自然村,地处洱海之滨“平分百二”之交点。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80名学生。在编教职工10名,学历合格率达100%。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2人。学校占地总面积6.05亩,绿化面积3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40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6419册。“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10项指标全部达标。学校分三院: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办公区。2018年一幢能容纳180多名学生的食堂竣工,磻溪村的小学生告别了中午回家吃饭的年代,正式享受营养午餐,这一惠民工程,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磻溪完小校园布局合理、规范,是一所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花园式学校。
新时代的磻溪完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宗旨。以“从严治校、严谨治学”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活泼、积极、奋进”的校风。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成长,校纪校风好,学习风气浓,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历年来也获得了不少荣誉:
1985年被大理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学校”。
1987年、1988年、1989年、1993年被大理市教育局授予“体育达标先进学校”。
2002年荣获全镇冬运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全镇教学评估四等奖。
2003年被评为“云南省二级示范小学”。学校晋升为二级示范小学以来,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加快发展,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004年被评为州级“育人环境优级学校并荣获全镇教学评估一等奖。
2005年全镇教学评估三等奖。
2006年全镇教学评估二等奖,2006年被银桥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2007年全镇教学评估三等奖,冬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鼓号队表演三等奖。
2011年被银桥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2012年全镇教学评估三等奖。
2016、2017连续两年全镇教学评估一等奖。
2018年被命名为市级“无邪教校园”,2020年被市团委、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大队”。
2021年全镇教学评估三等奖,市级“文明校园”。
磻溪完小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近百年来,常被四邻乡里作为中心校点。希望的原野,厚重的文脉,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饱含学识的有志青年,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铁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孩子们上好学,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给予保障。
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国早已深入人心。新时代的磻溪,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非常好,人们对教育的热切期盼、迫切追求、倾力投入,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等,都在这块地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与历史的、文化的、环境的因素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没有哪一段路是平坦的,也没有哪一个梦想是一朝就能实现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需要一个接一个的添砖加瓦,一次又一次地磨砺锻炼。
1950年,磻溪完小由解放前的“桂楼乡中心学校”更名为“大理县第六中心小学校”;1955年更名为“大理县磻溪完全小学校”;1969年更名为“大理县银桥公社磻溪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80年更名为“大理县银桥区磻溪完全小学”;1984年更名为“大理市银桥区磻溪完全小学”;1987年更名为“大理市银桥乡磻溪完全小学校”。后来又更名为“大理市银桥镇磻溪完全小学”沿用至今。
每一次更名,都是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质的飞跃。磻溪完小在改革的浪潮中从“扫盲”“普九”“义教均衡”到如今“优质均衡”的科学发展中一步步走来,“立德树人”的初心不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生”的敬业态度不改,一代又一代的磻溪教育人,为磻溪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凡人微光,师者大爱。一直以来,他们的点点滴滴总让人内心感动,他们的崇高精神总让人心怀敬意。请允许我用极其有限的话语,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内容来自磻溪完小校史及采访对象口述,在此一并致谢!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祖国西南边疆尚处于黎明之前夜,1950年调磻溪完小任教的3名教师:杨剑忠、杨天润(女)、赵汝贤为中共地下党员,他们白天从教,夜间完成组织上交给的革命工作。1950年底,杨剑忠同志毅然离开学校而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七支队,直接参加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
1951年春在磻溪完小任校长的杨克勤同志亦为中共党员。1949年2月寒假期间,在同村中共地下党员张文新的介绍下,杨克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随后在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杨鼎高同志的具体领导下,努力完成党和民青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把杨鼎高同志发给的《活路》等进步刊物带到学校,在周围学生中秘密传阅,向学生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和党的主张,通过宣传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杨克勤同志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工作。1950年1月到2月,参加了滇西农村工作服务团,任第三大队副大队长,率领工作队员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完成任务后区政府委派他担任桂楼乡中心完小(磻溪完小)校长。在行政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下,他立规章,修危房,添桌椅,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努力为本地区的教育事业拓荒铺路,培养建设新中国人才。1950年5月到8月被抽调参加湾桥区征粮工作队,为建设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努力征集公粮。1952年5月,被上级选送到昆明教师进修学院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学教师培训班数学科学习。1953年7月学业结束后,被分配到大理专区云龙县中学任教并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同时兼任校团总支书记。
在云龙县中学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积极,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共青团工作卓有成效,受邀列席了中共云龙县党代表大会,1986年8月,杨克勤同志因病光荣离休。
另一位则是小学毕业却有着大学学历教了一辈子小学生的杨桐老师。
1947年生的杨桐老师,从小勤学苦读,酷爱古诗词的他,从八九岁起就对村中的牌坊对联过目不忘,读书时更是将四大名著和其他手中的历史、文学书籍读得滚瓜烂熟,积淀了厚实的传统文学功底。磻溪完小毕业的他,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号召,1966年成为一名民办小学语文教师。当时杨老师所在的南磻生产队下登村民办小学,隶属后来的“大理县银桥公社磻溪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分部”。民办老师没有工资,生产队每天给每个民办教师计15个工分,一个月下来得450个工分;按当时的计价,10个工分大约值人民币一角五,民办老师每个月的微薄收入就大概只有人民币六块七角五分钱;一年到头,虽然每个月生产队除了给民办老师的工分外,还额外给每人每月两元人民币的灯油费(补贴),但杨老师一家连家里的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生活极为清贫。“文革”期间,民办小学的学生通常都是自带一个小四方凳作为书桌,带一个小草墩做座椅;教室也不成教室,而是借了私人民房中的一间作为简易教室进行教学;没有黑板,杨老师就从家里抬来一块床板,用墨汁染了做黑板。尽管办学条件艰苦异常,但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未来,很多像杨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不仅咬牙坚持了下来,当遇到有的孩子家里实在交不出学杂费,还都给先垫上,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购买作业本和铅笔。
“文革”结束,国家恢复招生考试,杨老师连同身边不少民办教师一道,通过考试考入了云南师范大学函授专业,不同的是很多老师都离开了磻溪到外面工作,只有杨桐老师毕业后仍回到磻溪完小附设初中任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后来,杨老师参加全州2000多名民办教师参加的考试,获得了转正定级资格,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调下关七小工作。
大理市教体系统即将退休的教师杨克旺,是杨桐老师的学生。说到杨老师,杨克旺一直都记得:当年杨桐老师带着他和其他的孩子,晚饭后在磻溪完小东边的水阁凉亭,在洱海边,海滩上的水杉树、白杨柳郁郁葱葱;海面上碧波白帆,夕阳余晖映照湖面。孩子们坐在凉亭里一起听杨桐老师讲《水浒传》,讲《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的情景。当年杨桐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就好像是昨天刚发生过的让人记忆犹新,他就是由此爱上了古典文学。
杨桐老师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采访中,杨桐老师说在他心目中“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师德”大过天,非常重要;同时身为一个老师,要有满满的“师爱”。杨老师这样说,也用自己的一辈子这样做。工作中,他总是以慈父般的爱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教育的切入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教育学生。冬去春来,寒暑往返,转眼间的几十年,杨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了磻溪,走向了世界。
凡人微光,师者大爱。纵观磻溪教育的前世今生,最令人敬慕的是为此间教育教学起源的播种人,和由此间受了文化熏陶而步入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记住历史,反思当下,开创未来。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曾经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磻溪教育的老师们!致敬磻溪教育的根与魂!让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