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的杰出代表——张忠进士

磻溪的杰出代表——张忠进士

文 张公道

磻溪村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自古人杰地灵,历史上在各行各业都涌现了许多杰出代表,甲午进士张忠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忠,字荩臣,又字渭卿,白族,1851年出生。张忠从小聪颖,7岁时,父亲张永龄就教他读四书,教过后他就能朗朗诵读。10岁时候,就跟随在保山经商的父亲到保山私塾读书。他勤奋好学,老师非常器重他,于是精心培养。15岁那年,回到大理参加童子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里的学校,并享受官府按时发放的钱粮等生活补助。其间,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在学校刻苦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开阔着视野。1885年,京师丁学使光临大理选拔了张忠等3人,到北京参加朝考。此后张忠更加刻苦攻读,丝毫没有松懈。

1889年张忠考取了举人,1894年,张忠中甲午恩科第二甲进士,一时名扬榆(大理)城。张忠考中了进士后,曾进入京师刑部供职,任刑部主事。那时,刑部任职的官吏多营私舞弊,所以造成了许多冤案。张忠对数百冤假错案进行了一丝不苟地查办,做到公正结案、执法不挠、案定无枉,众人服其廉明。

1900年春,改任广西知县,张忠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地策划,并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时地处边地的凌云县游匪猖獗,最难治理,而且瘴疠流行,从外地到这里的人大多得病而亡。知府任命张忠前往治理,周围的人都很为他担心,但张忠毅然前往。到任后他亲率官兵剿匪,并擒获匪首,将其押送官府法办,沉重打击了土匪的气焰,使匪患逐渐平息下来。张忠因日夜不停地在瘴疠之乡奔忙,因而也留下了病根。

省府都认为张忠善于治理匪患,又任命他为泗城府篆。张忠到任后对部下说,凌云这个地方的匪患虽然平息了,但余匪时常流窜邻县,祸害百姓。现在我已负责泗城的府事,则邻近的县份也都是我的治下。于是下令各县同时大举清乡剿匪,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整个府属各县都已没有土匪的踪迹了。

1903年秋,得知祖母张老夫人病逝,张忠悲痛欲绝,向上峰辞职赶回大理磻溪奔丧营葬。回到自己村中,张忠非常重视教育,将分散的私塾聚集于磻溪下登文昌宫内,创办了一年制的蒙养学堂。磻溪蒙养学堂是银桥镇境内开办新学制学堂的发端。1906年2月,张忠将磻溪蒙养学堂改办为五年制的初等小学堂,定校名为“太和县中乡高等预科小学堂”。当年招收高等预科学生1班50名。

丧事过后,张忠受大理府官员礼聘担任迤西西云书院(今大理一中前身)山长。张忠经常教育勉励学生,做学问首先要树立优良品德,奠定做人的根本,其次是掌握好文化艺术知识。在他的教导下,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1906年,张忠服丧期满后又到广西任职,受命任省城警察北局总稽查兼临桂县发审员。这时期开始实施新政,警察规章制度不健全,张忠亲自修改完善规章制度,使之顺利推行。临桂是广西重要城市,积存的案件非常多,张忠整天都坐堂审案,审结案件数百件。大家都佩服他公正廉明、精明能干。

1907年夏,张忠被委派到镇边县任知县。该县是广西极边地区,过去一直没有县衙,也没有学校,而土匪猖獗胜于凌云县。张忠按治理凌云的办法来治理镇边县。建立了县衙署,兴办学校,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都尽力去办。由于张忠政绩卓著,得到朝廷的嘉奖。广东都督张鸣岐因粤东地区匪势猖獗,来电调张忠去办理剿抚事宜。张忠去函详细条陈平息匪患的办法,张鸣岐采纳了他的建议,粤东匪患得以平息。张都督便上书朝廷,奏保张忠任知府,赐予花顶戴,加封四品官衔。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张忠回到云南,曾当选云南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出席南京联合会国大代表,任出席代表临时主席。1914年,袁世凯解散议会,滇督唐继尧委任张忠担任大姚县知县。这时大姚县河道多年失修,夏秋时节,河水泛滥成灾,冲毁田园房舍,老百姓苦不堪言。张忠任职期间务桑梓、疏河道、筑河堤,根治了大姚夏秋之际水患,百姓赞之清官好官。

1915年省议会恢复,张忠卸任回省议会就职。同年8月,奉滇督命到广东,与广东省督商権时局解决办法。第二年,凡所主张,他都主持正义,得到与会代表支持和赞同。会上发表的宣言书和一切往来电文都是张忠亲手拟定。

闭会后,乘轮船返回云南。省上委派张忠任姚安知县,他以体弱多病力辞。1916年参加大理县志稿纂修,不辞劳苦完成采访校正工作。到1919年夏5月,先是风寒患病,接着转为腹泻,到了8月4日,不幸病逝,归葬苍山莲花峰。

张忠学识渊博、才华超群、胆识过人、智勇双全、临危不惧,政绩不凡。张忠上孝祖母长辈,下精心抚育弟妹,极尽敬老爱幼之事。在家乡居住期间,无论老少贵贱,都能谦和对待,从不恶言厉色对待别人,认识他的人都认为张忠有做大事的君子之风度。但是对于大是大非问题,则又据理力争,从不盲从动摇,张忠一生真正做到了忠孝仁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