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平分百二山河
将“分水石”与“大照壁”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中分线,正好把大理坝子一分为二,把洱海一分为二,故号称平分“百二山河”。过去,人们用华里计量,一公里正好等于二华里。中轴线上“分水石”正好处于距下关“龙尾关”和上关“龙首关”各约25公里,即洱海北端的上关与南端的下关相距大约一百多华里,洱海长度也是一百多华里,有两个一百华里被中轴线平分,故以“百二山河”来统称大理。据此,以磻溪为起点,南段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北段以喜洲为中心。
因此,中轴线是“百二山河”的分界点,也是南磻溪与北磻溪自然村的分界线。从观音菩萨负石架桥形成“分水石”,到“大照壁”与“分水石”的中轴线把大理坝子、洱海一分为二,让人真真切切领略到“玉洱银苍百二美,毓秀磻溪画中央”的优美意境。
说到这里,磻溪村“分水石”的故事已然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事不长,有收获,有遗憾,也有期待。诚然,我们都为观音菩萨没有完成修建跨海大桥的心愿而深感惋惜,又为众多文人墨客留下墨宝、潜移默化教导村民崇尚真善美而感到由衷高兴。
或许,跨海大桥注定成了永久的遗憾。假如没有观音菩萨的怜悯之心,就没有分水石、隔岸寺和大照壁,也就没有平分“百二山河”的中轴线!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修建大丽公路和214国道改造的同时,高标准完成了129公里洱海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廊道就像一条项链,将沿湖各个村落串联起来。磻溪就像这条项链上一颗闪亮的珍珠,在“古八景”、白族民居、湖光山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相互衬映下,天时、地利、人和,“磻溪S弯”脱颖而出,成为网红打卡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磻溪,是一块神奇的风水宝地,处处彰显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本地白族作家杨克旺先生说过:“磻溪,对当地的白族来说,是休养生息的乐土;对走遍天涯的旅行者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和肉体与精神的终极家园。”“今天的磻溪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地名了,而是由两个普通方块汉字组合成的通行全世界的符号。”磻溪人,正面向未来、同心筑梦,已经扬帆起航!
洱海生态廊道贯通了,就相当于给磻溪打开了一道门、一扇窗、一个可以眺望外界的新起点,给曾经相对封闭的村落多了一些选择。也许,时间与空间,只是宇宙大循环中的一个模糊的概念。失去的、得到的,或将来会拥有的,都只是大轮回中短暂的一瞥。青瓦白墙的古院落、模糊不清的古壁画、磨去棱角的青石板路面等,似乎成了一本无字天书,记录着磻溪过往的点点滴滴。
磻溪“分水石”,一个地理性标志,一座观音菩萨永远没有完工的跨海大桥!或许,“分水石”的故事远没有结尾,亟须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讲下去,讲述我们今天的、未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