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壁:磻溪“平分百二”照壁

古壁:磻溪“平分百二”照壁

为凸显“分水石”的效果,人们在乾隆年间距“分水石”正东约100米的洱海边修建了“磻溪平分百二照壁”,俗称“大照壁”,位于磻溪完小大门前东侧、洱海生态廊道旁,正好与本主庙“分水奇石”相对应,形成平分“百二山河”的中心线。照壁正中偏上的位置依次从右向左镶嵌着刻有“平分百二”四个大字的大理石。因磻溪本主庙里有一块巨大的“分水石”(平分百二石),用照壁来突出提醒“分水石”,才修建了这块古照壁。

从照壁石刻来看,明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途中,在去往保山途经大理来到磻溪村考察时亲笔题写了“平分百二”和“百二山河”匾额。新中国成立前,“百二山河”的大理石匾额镶嵌在下关玉龙关城楼的门洞上,后玉龙关被毁,石匾亦不存。80年代初扩建洱海公园时,“百二山河”又被制成匾额安放在洱海公园的大门之上。如今,“平分百二”匾额悬挂在磻溪“珠联阁”上。

“平分百二”照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的照壁曾多次进行过重修,但古照壁的韵味与意境十足,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古照壁在大理坝子中央,“平分百二”概述了大理坝子“苍洱无双地,百二由此分”的地理位置,居北的上关有“北关屏藩”之誉,守南的下关有“南天屏障”之称,南北扼守的关隘易守难攻,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把古照壁的作用彰显得淋漓尽致。

杨慎可不是一般人物 ,他是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1488—1559),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他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自幼有“神童”之称,24岁高中状元,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贬到保山任职,终老于永昌卫,享年72岁。他一生博学多闻,诗文词曲无不擅长,在滇南30年,他博览群书,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著作达400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