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印记

磻溪印记

文 王彦

我曾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到过磻溪,那天天很蓝,微风夹杂着海水的味道,从脸庞轻轻拂过,像妈妈的手一样。

——题记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理人,我知道大理有个地方叫磻溪,可一直没去过;我清楚大理有个网红打卡的地方叫S弯,但不知道它就在磻溪。8月的一天,市作协的老师们前往磻溪采风,我有幸随行,于是在我38周岁零5个月的时候,我第一次走近、走进了磻溪。

从大理古城搭乘同事的顺风车,沿着214国道行驶将近20分钟后,车辆拐进了一个青瓦白墙的村落,我们停车、拿好物品走到人群中。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杨克旺老师在停车场热情地和大家打着招呼,细心地对照名单看谁还没有到达,然后打电话询问并叮嘱各位老师小心驾驶。上午9时30分,人员到齐,我们在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磻溪自然村。根据活动安排,大家先在磻溪村委会会议室里与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座谈,听他们给我们讲磻溪故事。

当我们一群人走进磻溪村委会会议室的时候,我一眼认出了时任大理一中校长的杨一非老师,他老人家已经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讲起话来依然和当年一样儒雅,介绍到关于磻溪特色的事物时眉飞色舞,一脸自豪。那时候,我才知道老校长的老家在磻溪,当天作为乡贤代表给我们讲磻溪故事。我在这个相对陌生的白族村落,还遇到了曾经最熟悉的人,心里觉着十分亲切。座谈中不但认认真真听了每一位老人讲述的磻溪故事,还仔细做了笔记,知道了磻溪“平分百二”的传奇,也亲历了古树、古井、古庙,还在老人们的引导下走进了一处处古老的宅院、踏上了被岁月磨平的石拱桥。活动结束的时候,我请同行的老师给我和老校长留了影,这是我从大理一中毕业后和老校长拍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继上次毕业照已经过去整整20年。随后,我们一行人跟着带头的老人在村子里慢慢走,边走边看、边看边拍、边拍边记。我们用手机记录下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里有古老的亭台楼阁也有现代的钢筋建筑,这里有穿着白族服饰的大妈也有衣着时尚的女子,这里有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网红地打卡也有淳朴的种烟村民收获后对着我咧嘴一笑……磻溪,这个美好的地方开始在我心里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记。

午饭后,我们沿着生态廊道慢走,太阳高照,老师说带我们去喝杯咖啡解暑、提神。那是一座挨着廊道的现代建筑,洁白的墙面、简约而不简单的装修配上十分有型的绿植,使得我一进到院子就被这不一样的风景迷住。阳光下、院子里、绿树旁,一把懒人椅、一杯拿铁、一本读物,这不就是我天天盼着望着的小日子吗?一边享受着阳光、海风和爱,一边思考着漫无边际的未来。同行的女士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谈谈柴米油盐、聊聊家长里短,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在老师的吆喝下,我们接着走进了文昌宫,门口燃着高香、地上放着供品,我们轻身穿过进到院子,正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讲历史,一位笑容满面的老人端着一个茶盘朝我们走来,用生涩的汉话说道:来来,尝尝我们的米花茶,甜甜的!我抬眼一望,盘子里摆满了一杯杯充满白族热情的甜米茶。杯子里有白白的炒糯米、切碎的核桃片、干枣子,配着咖色的红糖姜水,闻着很香,喝后回味,口感十分甜糯。老师们介绍,文昌宫内的文昌帝君主宰文运功名,今天前来的都是大理文学界的老师,得受最高礼仪,而甜米茶就是农村招待贵宾的最具情怀和特色的“饮料”。我是喝过甜米茶的,但那得是家有喜事的时候,有的还要放一点酥油,那样口感更香糯。苦咖啡和甜米茶,是两种有着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品质味道的“饮料”,但是在磻溪这个包容的地方,质朴的甜米茶和浓烈的苦咖啡它们都已经成了可以为磻溪代言的特色饮品。

我是一个随手拍爱好者,有可能是见识短浅,每到新鲜的一处就会觉着什么都是美的。这种美可以是一棵狗尾巴草、可以是一朵蒲公英或者是一片小小的树叶。

我用手机记录了在磻溪经过的每一处风景:村民家门口种植的两棵西红柿,一丛丛茂盛的爬山虎,年代久远的照壁、古井,敬香老人手里端的红白甘兰(音译:一种白族供品),混有螺蛳的墙壁,路边的几片砖,大片金黄的烟叶……在记录这些我眼里的风景时,我们一群人也邀约着在S弯打卡。同行的老师开玩笑,S弯是要扭成S形的,你们可以吗?我们大笑,试试看嘛!然后大家摆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pose,让这美好的时刻定格。我看见照片里穿了裙子的几位老师姿态优美,裙摆在微风中摇曳,羡慕得要死,嘴里嘟囔着抱怨自己为何在这么美好的一天不换上裙子来。在临海的一处,老师们带领我们走到了一座石拱桥,年代久远,类似于茶马古道。

据说磻溪这个地方,很早以前是海东和海西的港口,海东的村民带来海鱼海虾与海西的村民交换海石海沙,每一桩交易基本都在磻溪进行,那个时候的磻溪是商人聚集的地方,十分热闹。为了交通便利,吸引更多的商人来此做买卖,勤劳的磻溪人民在沿海一带修了路、架了桥,港口市集名声大噪。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迹渐渐磨灭,而这座石拱桥则完好地保存下来,我们踏上古桥、站在上面眺望远处的水天一色,任凭清风吹乱了头发,把手扶在桥栏上,感受着那个年代走过这桥人们的喜怒哀乐。桥栏上有形态各异的石狮,面朝洱海,似乎宣告着自己的镇守地位。石狮已经被风雨侵蚀,但依然一副雄赳赳的姿态,我找了一个视角拍下了石狮的照片,照片呈现的是岁月打磨痕迹的石狮与现代建筑的强烈对比,古今同存而不失各自风骚,这是我在磻溪领略到的又一处不一样的风景。

记得我去世20多年的奶奶说过“老人不讲古,小人莫失古”,大概意思是老人如果不对晚辈讲古时候的事,晚辈们就容易忘记一些历史的东西。这一次我们在磻溪,听到了各位前辈讲述的磻溪故事,从中也感悟了一些精华,而我在听过那些故事之后所经历的那些淳朴民风,则成为我这一次采风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本主庙里延绵不断的香火是这个村子里村民们虔诚信仰的写照,不停地有人祭拜、敬香,风土里是浓浓的烟火气;本主庙前有一些做买卖的人,开着车把小商品拉到村里自己零售,那些与村民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摆放成排、成堆,不时有村民与商贩讨价还价,依然是磻溪浓浓的烟火气;在杨家巷一户杨姓村民的家里,我看见他们正在一堆一堆地扎烟叶,便走进去和他们闲聊,问问收成问问今年的利润,男主人介绍说今年受雨水的影响,收成不太好但是日子勉强能过,女主人说好在家里娃娃都有工作,他们负担不大,而且家里种惯了烟叶就算利润不高,明年还是要种,这仍然是磻溪本土生活的烟火气;在海边一座阁楼里,一位画家正在描绘着碧海蓝天一色的美景,他的画以洱海、云为主题,伴着颜色不一的光,绘出了晴天、阴天、雨天、日出、日落时不一样的洱海景致,他说自己来到大理就被磻溪“云海”景色深深迷住,近期不打算离开,要在这里过一过有烟火气的生活。磻溪,这个结合了山与水、人与情、古和今、内与外独特历史、文化、风景、情怀的坝子,就成为无数游客、群众的向往之地。

庆幸,我在风轻云淡的日子走进了磻溪,而且那一天的每一处经历都已经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