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是一个忠义、勤劳、与时俱进的村子。如苍山的雪松,任凭风吹雨打,仍然挺拔成长,像洱海的波涛,后浪接前浪,破浪前行。

清末民国初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纺织业、扎染业、金银首饰加工业的兴起,磻溪村成为大理市生产土布加工、金银首饰加工的主要基地之一,产品名扬大理、远销滇西南各地,成为有名的手工业加工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包产到户后老百姓积极性的提高,磻溪的银鱼捕捞、加工、销售,成了当时的支柱产业,村民们由三五户成群拉网捕捉,发展到用卷压机拉大网,购销银鱼户的车辆川流不息,各银鱼加工厂昼夜忙碌,高峰时节每天户均日进斗金。磻溪的姚海军、杨应典、杨元、赵金龙等创办了水产品加工厂,产品远销国内外,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名副其实的渔村。

进入新时代,跟随乡村振兴的步伐,磻溪又关注新兴旅游业,以生态廊道为主线、海景客栈为中心,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接待,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S弯网红打卡地和乡村旅游接待村。其中木易村李红斌的云南桑吉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南磻下登村李永华的草堂客栈,北磻村陈晶和赵四光的海景客栈已改造提升到一定的接待规模。

一批又一批的乡土人才,积极创办新兴企业,刘顺光的木门木窗加工厂,杜胜的水泥、百货销售站点,刘飞的下关砖厂,村办磻溪石灰厂,杨跃强的灵泉溪水电站,杨文军的顺达胶辊厂,李跃兰、杨克胜的云南佑丰种业有限公司,杨和松的胶制品加工厂等,为磻溪解决剩余劳力、培养专业技术能手做出了贡献,为乡村振兴添了砖加了瓦。

磻溪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他们走过的路、跨过的桥与我们血脉相承。“坚冰已打破,航路已开通。”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珍贵遗产和光荣传统,是我们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敢想,梦在远方!敢做,路在脚下!要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千方百计共谋乡村振兴路,团结一心同筑幸福安康梦,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胜利向我们招手,曙光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