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磻溪画中央
文 彭黎明
在秀美如画的苍洱大地上,散落着许许多多的白族古村落,在这众多的古村落中,大理市银桥镇的磻溪古村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因为村子位于大理坝子的中轴线上,不仅如此,村中古殿、古壁、古亭、古阁、古巷、古井、古桥、古树随处可观可感,古韵盎然,走到洱海边磻溪S弯一带,却又是一番热闹景象,一古一新,时光仿佛可以随意穿越。
“玉洱银苍百二美,毓秀磻溪画中央”,磻溪村相传坐落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之上。《大理县志稿》载:“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
走进磻溪古村,在村本主庙前,一棵大青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远远望去,满眼皆是青绿,走近大树,满身皆是清凉。村里的老人介绍,这是一棵神奇的大树,这棵大青树曾经十分繁盛,在老得不能再老时,老树的主干树丫间出现了空心树洞,据传,主干空心树洞内可容纳一桌酒席,随后树丫逐渐枯萎,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树枯萎,不久,古树原来的位置上又发出一株新苗,如今,这株新苗也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棵大青树的树龄可以说是上千年,也可以说是30多年。大青树在白族民间又称风水树,这棵古树的重生,在村里人看来,是神灵在保佑磻溪,也是磻溪仙风古韵的延续。关于神灵护佑磻溪的传说有很多,村中老学士娓娓道来十分令人向往,如隔岸寺不会干水的“大石盆神器”,据说,这石盆石山上的小榕树一直都长不大,像一条龙蜿蜒盘旋,石山上从来不生杂草和虫害,还长满了青苔,有的部位还开出了银白色的石花。由此看出,磻溪村的村民十分崇尚自然,敬天爱人,止于至善。
磻溪的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珠联阁和水阁凉亭了,两者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10多年。珠联阁是与“洱海四大名阁”齐名的古阁之一,从外观来看是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阁,其设计与建筑出自亭阁大师韩珠之手,设计精巧,飞檐翘角,凌空展翔,俊秀多姿。水阁凉亭又名“子母亭”,亭阁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据说,凉亭正对洱海处为洱海最宽处。在珠联阁,我遇到一名画者正挥笔作画,通过交谈,得知他从四川来到大理3个多月了,每天他都迎着绚丽的彩霞而出,画大理的湖光山色、天光云影。他说,大理的云太美了,天是那么蓝,洱海也是那么蓝,而云总是不确定的,形状、色彩总是在不停变幻,总是让他不由得拿起画笔,用油彩抹得一方自然和神奇。画者名叫宋歌,他希望在大理画满1000幅画交1000个朋友,是个有理想、有思考的画家,美景之中,艺术总是相随而至。
与大理山水美景呼应的还有磻溪S弯网红打卡点上的那些摄影者和自拍者,以美景为背景,人像之美才显得更有格调,这应该也是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一路上,青春靓女一拨拨迎面而来,她们或身着民族服装,或休闲装配花环……满脸喜悦,这场面似乎像在剧场,可又分明不是在剧场,只是听摄影师不停地在重复:“好了,换个姿势”,边说边比,每个景中人又都是摆pose的精进者,引得摄影师不停地说“ok”。
磻溪不仅美于形,更秀于内,走在村中的古巷中,古老斑驳的泥土墙令人不禁想到岁月的更迭,想到古人至纯至简至爱的生活,石头墙上的绿植像在诉说一部欲说还休的故事,来到村中一座古庙中,一群老斋奶笑脸迎上,一脸祥和,端上香甜的米花核桃糖水,甜糯入心,疲惫顿消,喝完一杯后,马上有人热情地问你要不要来第二杯,盛情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想想平时自己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各种迟疑,一时间,我恢复了本心。再移步于古巷内,视觉被各种民居门头吸引,门头有新建的,也有古旧的,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飞檐翘角、气势雄伟或是古朴典雅,刻意留白处,绘有花鸟虫鱼,山川水貌,间或古诗古词题于其中,白族真的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每每看到白族民居的门头和白族服饰,我总会不由得感叹,白族人的生活真讲究呀!
随着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建成,游客可以说是意外发现了古村磻溪的美,也因此,磻溪古村热闹起来了,前来开咖啡馆、开民宿、开旅拍店的人也多起来了,游客越来越多,我很担心,许多古村一旦网红后就会变得商业气息过浓,变得不伦不类,可是村里人告诉我,不会的,磻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定得住,世居村民的生活不会改变,传统习俗不会改变。是的,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希望磻溪古村保留传统,保护好那些古建古物,同时吸纳优秀的新思想、新理念,走好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