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通如棋盘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磻溪地处大理山河的中轴线,离茶马古道和214国道都较远,海运行业发展也滞后,一直以来出行不那么方便,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对较慢。但是,磻溪人民始终存着“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理念,始终想方设法去多修一点路,多为修路出点力,让出行更便捷,让发展更有“通途”。
20世纪70年代后期,214国道改善提升;1984年,下沿公路(大丽路)下关至仁里邑复线修建。由此,磻溪与大理交通主干道拉近了距离,搭上了主线。这一时期,在支援下沿公路银桥段建设上,磻溪人民是做了一些牺牲和贡献的。当时,各方面的资金都紧缺,但修路的愿望却很紧迫。磻溪负责的是此段公路的回填。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土从哪里来?磻溪人民学了一回愚公,大家忍痛割爱,纷纷把目光投向北磻、南磻上登、南磻下登的三条岭岗路上的土坡,决定愚公移山,回填公路。那么,谁来干?在组织动员下,全村2375个劳力、超过60%的村民齐上阵、同心干,按每人15个义务工、10000斤土石方的要求,大家用头背、用肩挑、用车拉……硬生生把几块岭岗土坡挖成平地,然后把土石方运去回填了公路,为此段路的修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一规划,此事反而也一举两得,移去了岭岗土坡的同时,换来了岭岗路宽宽的路面,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时过境迁,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个事了。我作为参与者之一,每每想起,我总感慨那时老百姓对修路愿望之强烈、对动员响应之积极、对发展建设之拼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任何时候,要想成事,唯有奋斗,岂有他哉!
到了90年代,村里很多里巷仍是土路,一到雨季,满路泥泞,真是没有下脚的地方。特别在晚上最难走,当时也没路灯。有时有事串亲戚,回来路上总是一脚泥巴一脚水。特别是小孩,一不小心就踩进水坑里,整鞋尽湿。后来我告诉他们,要随着月光或电筒光看路,越是亮的地方越不要踩,有水的地方总会被光照得明晃晃的。“行路难,多歧路。”有时外表越是光鲜亮丽,越使人不踏实,须有辨别真假的智慧和眼光。
2010年,新的214国道(大凤路)扩建,成为一条“以观洱海”的景观大道。同时,环洱海公路和各村连接田间公路也纷纷铺设建成,如同公路“十八溪”从西向东,汇至洱海。现在,磻溪又扩建提升了3条岭岗公路,新建了7条笔直平坦的田园化公路,与大丽路零距离连接,直达磻溪境内的“海”岸线,5个自然村环村路全覆盖。这时,一个棋盘式交通网已然形成,如同打通了磻溪的奇经八脉,使整个村活络起来;如同在磻溪的棋盘上走了几步好棋妙招,使整个棋局趋于主动。看吧,每逢假日,熙熙攘攘,车流如织,人流如潮。
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吃得好一点,穿得舒适一点,住得宽敞一些,出行更便捷一些,这是每一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趁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磻溪人民也正在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用金丝银线编织自己的美好家园。今昔对比,磻溪的条件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美,但由于这几年还要帮着儿子照看小孩,我也是难得回去一趟两趟,有时真想:偷得浮生半日闲,愿在磻溪做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