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古村落:磻溪

临海古村落:磻溪

文 尹雪英

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草木葱茏;水因山的呵护,而清澈空灵,娇柔多姿。大理就是这样一个有苍山呵护、有洱海滋润、有神明护佑的地方。

磻溪村是大理众多傍海而居的村落之一,位于苍山白云峰脚下,依海而建。南与大理古城相连,北可到达喜洲古镇,西与苍山遥遥相望,东临高原湖泊洱海。

洱海北起洱源,南止下关,南北总长40公里。据当地人说,磻溪村这段的海面是洱海最宽阔的地方。浪花里荡漾的风,秋冬浓烈,春夏温柔,在海边走一走,吹吹海风,不经意间就治愈了,人生旅途中失意后的迷茫和风雨兼程的疲惫,不经意间就抚平了,岁月给予生命的种种擦痕,坚定向阳而行的步履。

从白云峰和鹤云峰之间流淌出来的溪流,叫锦溪,锦溪的名字来源于溪流两岸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花团锦簇,犹如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锦溪穿磻溪村而过,溪流旁的村舍,白墙青瓦的庭院式建筑,掩映在茂盛的柳槐和稻田之间。锦溪最终汇入洱海,锦溪和洱海的交汇处就是海岸线。

磻溪村曲折的海岸线形成的S弯,不仅是全国各地网红的打卡地,也是洱海送给游客们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沿途有咖啡厅、冷饮吧、小吃店,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装修得雅致而有风情。坐在树荫下,惬意的点上一杯当季果汁,风声鸟语从耳旁划过,远处航行的船只缓缓前行,近处流浪歌手抱着吉他弹着悠扬的曲,海面上的粼粼波光在游人心中散下一片片星河。遥望天边云卷云舒,灵魂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放空,在这里,许自己一段慵懒的时光,在这里,给自己一个可以停留的理由,把诗和远方归还给山海。

磻溪村被称作古村落是有迹可循的,那惊艳了时光,承载了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桥、古楼阁、古庙宇、古宅、古井,有其数字无法测量的宽度、长度与高度,有其历史的沧桑烙印,笃定地屹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磻溪村的北边,有一座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石拱桥一头连接着农田,一头承载着村舍,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古老而苍劲的石拱桥已历经了近两百年的风霜岁月,或繁华,或荒凉,都是先人们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古桥的存在,不仅存在于空间,更存在于时间。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以桥为鞍,骑在一匹河的背上。河乃时间之隐喻,不舍昼夜,又为逝者之别名。然而逝去的是水,不是河。自其变者而观之,河乃时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河又似乎永恒。桥上人观之不厌的,也许就是这逝而犹在,常而恒迁的生命。”深以为然。

位于北磻村的珠联阁,是洱海西岸唯一临海的楼阁,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坐东向西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共有16柱落地,面阔7米,高7.5米,占地268.96平方米,设计与建筑出自亭阁大师韩珠之手。清朝太和县令刘安科用大理石题书“珠联阁”匾额,取“亭台楼阁,珠联玉映”之意,彰显了磻溪村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气象。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木质台板踏出古朴的声响,东西两边的木格子窗尤为醒目。东边木格子窗下是波涛荡漾的洱海,可观洱海之浩瀚,西边打开木格子窗就能眺望苍山,可见苍山之葱茏。楼阁梁柱工整,飞檐翘角,凌空展翔,可观,可感,可叹。

在磻溪村的南边,有一座常年香火旺盛的本主庙,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长期以来本主信仰已与佛教、道教相互融合,几乎每个白族村落都会有自己的本主庙,磻溪村的本主是大黑天神。相传,大黑天神是玉皇大帝的驾前神将,一日,他奉谕旨持疫丹来到人间毒杀恶人,但又不忍伤及无辜,只好自吞疫丹欲以此感化世人弃恶从善,这位神将最终面目变成黑色而死。人们感恩戴德,塑其金身,奉为本主,作为全村的保护神。磻溪村民崇拜本主,崇拜大黑天神,本意就是劝人弃恶从善,教化人正直贤良。大概真是有神灵庇佑,磻溪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家家建新楼,户户有小汽车,村庄面貌日新月异,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

磻溪村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从下关龙尾关到磻溪25公里,磻溪到上关龙首关也是25公里,磻溪距大理古城10公里,磻溪距喜洲古镇也是10公里,平分了下关与上关、喜洲与古城。在古老的本主庙内,有一块巨石,称之为分水石,又名隔岸石,这块刻有“分水奇石”四个大字的巨石,巧妙地将苍山洱海齐分为二。传说,观音菩萨下凡来到磻溪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施展法术修一条从磻溪村到海东的路,可在施法过程中,突然一只雄鸡高声啼叫起来,天渐渐亮了,观音菩萨不能再施法,巨石就停止了生长,这块神石就坐落在本主庙南侧。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民间从古流传至今,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本主庙正好是上关与下关“两关”之间的中心,这块刻有“分水奇石”的巨石,也成了大理坝子“百二河山”分界所在。

磻溪“平分百二”照壁在南磻溪,位于磻溪完小大门东侧,已有100多年历史。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人民的建筑可谓巧夺天工,最有特点的便是照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平分百二”照壁,整座以石灰刷成的白色为基色,壁檐下方用青色薄砖框成方形画框,长短画框从左到右交替相连。长画框中用水墨绘有山水和兰梅松竹,短画框中写有古诗中的名句。照壁内侧正中,镶嵌着用大理石精心雕刻的“平分百二”四个大字。照壁与本主庙内的分水奇石遥相呼应,突显磻溪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应对了古人的楹联“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文献中记载,“百二山河”四个题字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三才子之首、四川状元杨慎,去保山途经大理时题写,精准地概括了大理坝子的地形特征,“苍洱无双地,百二由此分”。80年代初扩建洱海公园时,“百二山河”四个题字又被制成匾额悬挂在洱海公园的大门之上。

在磻溪村除了看海、寻古,还有民宿也是一大特色。磻溪的民宿有看海景的浪漫风格、有白族民居庭院式风格、有异域情怀风格、有现代和民族融合的风格……根据民宿主人的美学观点、文化品位和个人情怀,而形成的多元化民宿文化圈,适合每一个来这里休闲度假的人,无论你是来散心,或是放松,或是治愈疗伤,或是觅一隅宁静,都能找到一个容身安顿的地方。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看海,在暖阳和海风轻拂下,来场漫无目的的海边散步,任风吹乱我的发,吹远岁月和流年。

去大理看洱海,看洱海去磻溪。那里,海与风有更宽阔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