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海
海底有一棵硕大无朋的白菜,菜秆皎洁如明月,叶子翡翠如水晶。菜叶上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滴滴日夜沁出,沁出一滴滴的海水,海水越聚越多,终成洱海。
这个无比传奇的传说,如此深入人心。自从听了这个传说后,我对洱海有了全新的认识,洱海,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在我眼中,每滴洱海水都是纯净的露珠,每滴露珠都是如此晶莹甘甜!
只有用这样的想象才能洞察到洱海水的真谛,只有用这样的思绪才能触摸洱海水的本真。洱海,就是白菜叶上的一滴露珠,又一滴露珠,滴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传说才能捕捉到大理人对洱海水有多仰慕!有多敬畏!有多崇拜!
我常想,大理人对洱海水爱到极致时,也状如露珠一样晶莹剔透,洁净可爱。可以说他们用极致的爱拔高了自然界的洱海,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心灵的洱海、灵魂的洱海、神圣的洱海!或者说,他们赋予了洱海水以心灵,以灵魂,以神圣!他们为洱海水注入了魂魄,他们为洱海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无比鲜活的思想的晶体……
大理人总是指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海水说,看,这些碎银子一样亮晶晶的水,就是一滴一滴从玉白菜心底沁出来的呢!
他们祖辈吃洱海水,用洱海水,捕洱海水养育的鱼。我曾在古生村听一个老者感叹,他们小时候从来不到井里挑水,都是到海边往水深处一倾,又一倾,两桶水就满了。在船上打鱼,锅盛了洱海水,放在火炉上,鱼打上来,往涨(开)水里一放,这样煮出来的鱼,叫海水煮海鱼——那种人水共生的密不可分的滋味现在的人绝对尝不到!
除了露珠传说让洱海水有了灵魂,还有一个传说把洱海注入了满满的粼光!
河宫里的月亮女神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并与海东渔民段岸黑成婚。
一条公猪龙在洱海里兴风作浪,渔民打鱼的时间更少了,甚至打不了鱼,渔民们苦不堪言。月亮女神怒而打伤公猪龙,却被公猪龙告她私奔下凡,天帝召回月亮女神,拆散恩爱夫妻。诀别时,月亮女神想起渔民打鱼耽搁了不少时间,为了渔民多打鱼,遂将一只金盘投入洱海,金盘沉入海底变成一轮金月亮,每到夜晚时它立刻光芒四射,照亮人间。
从此以后,每当夜色降临,只要波光一闪,海底硕大无朋的白皙无比的玉璧便撼动起来,整个洱海便波光粼粼,无数散金碎银便从海底窜到海面,瞬时整个海底如同金碧辉煌的宫殿,到处是此伏彼起的光柱光影,这些此伏彼起的光柱光影打在海面,海面立即闪耀着成千上万朵的金盏白花!
有了这个金盘般的海底月,渔民打鱼多了一种照明,夜晚晚归多了一份光亮,甚至渔民深夜出海打鱼也有了可能。这个金盘贮满了渔民对劳动的渴望以及对洱海夜色美的无限寄托和憧憬,有着天堂不可比拟的人间气息!
站在洱海水不到五六米的珠联阁上,这是一个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楼阁——我沿着窄的、幽暗的楼梯向二楼爬,我就感受到这样窄的楼道有异样,比我老家民国时建的楼道还要窄,还要陡——上去才知道,这个楼道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建的楼道。上楼时觉得它更护人,楼道是妥妥地护卫着你上去的——这就与建阁的人有关,他不是普通之人,而是亭阁大师韩珠。珠联阁据说是大理洱海四大名阁之一,后又说是误传,珠联阁并不在四大名阁之列。但是在不在四阁之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还在,四大名阁如今已荡然无存。珠联阁设计精巧,造型巍峨,基底为正方形,结构二层,规模雄伟挺拔,形貌壮观俊秀,飞檐翘角,凌空展翅,势如待飞。看海必上阁,上阁看海必有另一番滋味。看洱海也一样,我曾数次到四大名阁“珠海阁”旧址——下关团山山顶看洱海,那里的确是看洱海的绝佳位置,放眼望去,湖面宽广浩大,一碧万顷,往北一望,烟云浩渺,不见尽头,整个海面尽收眼底。海舌和罗荃半岛斜刺入海,欲锁断海喉,始终不能,又有了种“南山中断楚江开”的意境。而在四大名阁另一阁——“天镜阁”旧址看到的洱海,却又迥然不同。“天镜阁”旧址位于海东罗荃半岛上,罗荃寺、天镜阁、罗荃塔建于南诏时,名气很大,却均已损毁。在“天镜阁”旧址看洱海,由于人与海面几乎平齐,视野里充塞的只有海面,海面澄蓝如巨镜,铺陈至你的目光所及处。镜面所到处,浮光倒影,村舍树林,田畴山峦,白云苍狗均一一倒映镜中,所有景物均在巨镜中历历在目、历历可数。水面初平,云脚低垂,水下苍山十九峰赫然位列其间,即刻将海底掘深数万丈。轻风一过,苍山十九峰仿佛还在往深处坠去,坠去,没有尽头,仿佛也不可终止!那苍山十九峰仿佛也一定要一触到底,却始终不可穷尽,仿佛根本就没有海底——无底可触……
我触摸着珠联阁皴赖的烟火色的凸凹的石壁,那些铺就在二楼四围的看不出质地的板壁居然是石质的,它充满凉意却不冰冷,它来自清朝光绪二十年却无隔绝之感。我来到窗口凭栏而望,果然与在旧址上看到的洱海迥然不同,它没有下关团山山顶“珠海阁”旧址那样高,也没有罗荃半岛“天镜阁”旧址那样低。海面平顺,波澜不惊,恰好的视角,既没有“珠海阁”的远,也没有“天镜阁”的近。这是一个横着看海的最佳位置,洱海此时像一幅巨画,拦腰铺陈在你的面前,看也好不看也罢,一块巨型的蓝丝绢铺陈在你襟旁、肘旁,猎猎的海风仿佛要把这一款又一款银色的、蓝色的丝绢往你怀里送、往你心里送……
我的目光继续看向海东,海东罗荃半岛上的罗荃寺、天镜阁、罗荃塔亦历历在目,天镜阁、罗荃塔均已陆续重建,天镜阁、罗荃塔错落有致,均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傲视海面。但我的目光在罗荃半岛往南移时,还是被一把形似梭子的岛屿给羁绊住了。
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白族古渔村,它静卧在洱海和蓝天的碧波中,形状像一个织布的梭子。
天上的织女被这座美丽的小岛吸引,下凡和岛民们一起生活,在这段日子里,织女被渔民的勤劳和善良感动,拿出随身带的梭子,教会岛上的女人们织布。这便是“金梭岛”名称的由来。在这位织女的精心照拂下,金梭岛衣食富足。玉帝呵护织女,荫庇岛上的所有女人。从此,每年岛上女人因不小心从金梭岛掉入洱海,或有跳海的女子——所有溺水女人最终都会生还,无一例外。
这就是我的目光被绊住的原因,说实话,我被这个传说惊住了。“妙香佛国”令仙女织女动心并下凡一探并不奇怪,下凡女喜结连理的也多有耳闻,来自苍洱大地的诸多传说就印证了这一点,但几乎没有一个下凡女不被天帝召回的,唯有这位织女非但没有被召回——说明她早已安家落户,并世代居住于此,而且还有天帝的恩赐——金梭岛落水女不死的厚待!
我多次踏上金梭岛,都是船接船送,我的一位同事就世代居住在岛上,不仅买菜读书都需要船舶迎来送往,即使是建盖房屋,一砖一瓦也要船接船送,这对于高原云南来说是个非常罕见的事。岛上的船如同公交车一样,交五角的船费,后来涨到一块,岛上的居民则不必交。
泊在蔚蓝洱海上的金梭岛,在织锦上游弋,蔚蓝的洱海恰似一匹无边无沿的蓝色织锦,被这把梭子一梭一梭地织出来,一匹又一匹从岛上滑落下来。特别是到了夜晚,海底的金盘和天上的月亮拂照着海水,晶莹的海水会发出透底的光线,这些光线仿佛梭子间的金丝,在梭子间穿来穿去、穿来穿去,看得人们眼花缭乱,仿佛见到了天宫中一台巨大无比的织机——洱海的布匹,岛在布匹中穿来穿去的金梭——头顶满天星斗,满天星斗也倒映在海水中,金梭岛在无数星光中游弋着,游弋着,被一匹又一匹从金梭上吐出,织出的一匹又一匹滑入海水,从岛四周滑落下去,铺陈出的海面则越来越大、越来越宽,直到海面无比浩瀚而空灵……
我再次把目光收了回来,回到与珠联阁仅一路相隔的水阁凉亭,此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珠联阁为同年建造,当然也是亭阁大师韩珠所建。我多次环海游览,虽然驾车来去,却都是走马观花,但几乎见不到如此古老的建筑,特别是能同时遇到清光绪二十年的一阁一亭。能见到这么古老的亭阁,除了磻溪村,洱海边再无第二。
已是古稀之年的杨桐老师告诉我,水阁凉亭后面即是他幼时读书的学校,老师常常从后门——一个墙体间开的单门间——鱼贯而出,带着学生来亭里朗诗诵文。杨桐老师说,他们面对湛蓝的海面,吹着凉爽的海风,欣赏着不时从柳树上飞起的鸥鸟……所有的古诗词都活了起来,特别易懂易记,还不时瞧见马路对面的珠联阁,看到清朝太和县令刘安题写的“珠联阁”几个大字,同学们信心更足,乃至热血贲张,壮志满怀!因为那里有一个本村进士张忠注视着他们!老师给他们讲过多次,这是为表彰本村进士张忠而书。一生勤政的张忠在他们面前是一根标杆、一座高峰!
后来做了磻溪小学教师的杨桐也经常带着学生,从后门出,几丈之外便来到水阁凉亭,水阁凉亭基石很高,全部木质结构的凉亭和珠联阁一脉相承,除了有“兴阁凉亭”之意外,制势也是雄伟挺拔,形貌一样的壮观俊秀,飞檐翘角,一样有待飞之状。杨桐带着学生在亭子里,直面湛蓝的海面,吹着凉爽的海风,欣赏着不时从柳树上飞起的鸥鸟……在讲授完古诗词时,杨桐老师还要带着学生越过马路——现在叫生态廊道——瞻仰“珠联阁”,谒本村第一个进士张忠,为学生讲解张忠为国效力卒于任上,终生孝老敬老的故事。
洱海边上的磻溪小学于是成了苍洱大地上学子们趋之若鹜的福地。这所始建于公元1903年,除大理和喜洲外第三所小学堂,声名鹊起,周围近百里内的村庄里的学子们一时奔走相告,以能入磻溪小学堂为荣。经过数年学习后一旦取得磻溪小学高小毕业生资格的,立即被本村村公所派人来学校隆重迎回。那天,毕业生必须骑着头戴大红花的高头大马离开学校,一路上鞭炮不断,进村时更是锣鼓喧天。并即日宣布该学子入“乡老”列,做起了本村乡绅,参与村里大小事务管理。村村如此,概莫能外!一时苍洱大地上刮起了“耕读传家”的学风,为省州市输送了大量的各方面的人才。
而令人惊异的是:洱海边最古老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始建的珠联阁和水阁凉亭相隔的路,现在叫作生态廊道,在公元2022年8月26日的今天成了“网红打卡S弯”,就在前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上刊登有“S弯”的彩色照片。每天慕名前来“网红打卡S弯”的游客,最多时达六万余人。最古老的福地终于焕发出了蓬勃的崭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