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文昌宫:磻溪人的情感皈依
文 罗武昌
文昌宫是一座专祀文昌帝君的道教宫观,素有“旺文才”的美誉。因为,文昌帝君是主宰文运、功名、利禄之神,受玉皇大帝之命,专司人间禄位之事,因而受到历代文人官吏的尊崇。与其他地方一样,磻溪文昌宫,自然也成了当地文人情感皈依的乐土。
磻溪文昌宫,一座坐落在云南省大理市银桥镇磻溪村委会北磻溪的文化遗产,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地处“百二河山”的分界点,美丽的洱海之滨,地理风景别致,是村民历代公德公益活动的重要场所,至今仍是村民休闲娱乐、老年活动的中心,也是村经济、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磻溪文昌宫年久失修有倒塌之危险,遂由全体村民、仁人志士、社会友人、在外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捐助修复,并于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修复如故,让磻溪文昌宫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星辰信仰中的神,既为星名,又为神名,也就是中国民间惯称的文昌星、文星神。《史记·天官书》记载:“文者,精所聚; 昌者,扬天纪。辅过去,并居以成天象。”《星经》中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六星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星在北斗中居第四和第五颗,亦即司中、司命,职责是“司禄赏功进士”,也就是主宰人间赏罚功名、提拔士人为官。
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唐朝越隽人氏,后来迁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县),因笃信道教,广宣道教教义于四川,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间,曾利用这种信仰,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被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在历代受封中出现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结合起来,从此梓潼帝君就成了文章、学问之神,职责掌管文昌府的事务。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而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而为一,以致全国处处建立文昌宫。
文昌帝君,一般认为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人、求功名者最尊奉的神祇。其受中国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南宋间,道士假借文昌帝君之名作了《文昌帝君阴涉文》,与《太上感应篇》和《关帝觉世真经》一道,成为三大劝善真书。明代以后,每一所学校都将部分建筑物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庙祭祀。民国以后,祭祀活动逐步回归民间。
文昌宫“崇文尚德”,在民间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书院”,是文人雅士经常聚集的地方。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一旦科考中举,便可获取功名利禄,跻身上流社会。但十年寒窗苦,不一定能换来金榜题名时,毕竟在芸芸士子当中,中举的幸运者只是少数。能否在科场脱颖而出,不仅要靠学问,还要靠运气,因此古代读书人不得不求助于文人的守护神——文昌帝君。
旧时,由于读书人广泛崇拜,文昌宫逐渐成为主宰读书人追求禄位命运的专职星君。自古以来,天下文人学子在科考前都有去庙里拜神祈福的习俗,在国内最受学子欢迎的祀庙即孔子文庙,除此之外当属文昌宫了。尤其是隋唐开科取士以后,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更加专注供奉文昌,以求得神灵保佑。明清两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对主司科举功名和官禄仕进的文昌帝君崇拜一时,并最后演变为清代福禄寿三星中的禄星一职。
文昌帝君的形象,像一朝廷大员,常有白骡和二童子相伴。这两位童子,世称天聋、地哑。明人徐道《历代神仙通鉴》称:“(梓潼真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哦,原来用天聋、地哑二童子,是为了保密,以示公正,文昌帝君真是用心良苦。
从古至今,磻溪文昌宫作为当地文人雅士的情感皈依,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精神寄托,对“以文昌运”、“文教昌明”、好学上进、纯化民风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每年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辰纪念日,大家凑钱买猪、羊、鸡以及酒、香火等供品,在文昌宫举行祭祀仪式,又名“文昌会”。过去,童生、秀才、廪生、贡生、举人以及私塾老师都要到文昌宫行“三献礼”祭祀,或吟诗作文祝圣,或求文昌帝君现年星君符,或抬文昌帝君塑像巡游。仪式举行完毕后,大家肆意畅饮,相互说一些吉祥的话语,鼓励进步,使磻溪“好学之风”源远流长。人们酒足饭饱,尽兴之后才肯散去。如今,虽然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但祭祀文昌圣诞的习俗却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