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的古井
文 段艳娟
古井是磻溪的八景之一,磻溪的古井藏在深宅大院内,在爬山虎肆意攀爬的土墙下,在小巷尽头一隅蓝天下的开阔之处……
走在铺着石板的磻溪巷陌,穿过石头砌成的墙面,古井赫然呈现在眼前,历尽风霜的井栏锁住一汪波澜不惊的古井水,曾滋养过磻溪一代又一代人,洗过他们祖辈的帽子衣服,也洗过他们父辈的瓜果菜蔬,见证了他们风光时代的锦衣和美食,也见证了他们困难时期的窘迫与尴尬……
一方古井,深有三四米,天光云影在此徘徊,井水清冽甘甜,井底尚见沙石,偶有几枚钱币,汩汩的流水从井底或井壁的石缝间流出,汇成一汪清泉;井壁上石头的缝隙间长着苔绿,由于经常清洗,翠色欲滴,有时候还会长出一棵青草,自不量力地与古井争辉;井栏上深深浅浅的痕迹,是水桶提上来时留下的痕迹,也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小泉流出水晶宫,碧玉池边古井通”,站在井边看影子,总会浮想翩翩,小时候母亲说不要在井边看影子,井里有龙王,不要打扰到它,其实是在井边玩耍有危险。后来识字了,读到了白族民间故事中井龙王与玉白菜的故事——说井底有道门,打开后可以通到海底的玉白菜。红龙井孝子深入龙宫求取神奇的玉白菜叶救母的故事感人肺腑;茈碧湖中惩恶济贫的玉白菜的故事美丽动人;传说在洱海海底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玉白菜,那碧波盈盈、宛若无瑕美玉的湖水,就是一滴滴从玉白菜的心底沁泻出来的玉液……无论在哪个传说中,玉白菜无不是美丽、清澈、善良、诚实、正义的化身;白族人浪漫的天性赋予了古井美丽的传说,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铸就了人们真善美的品格!
以前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要到井边挑水洗菜、洗衣物,所以古井边是村民集聚之地,也是村里消息传播所,如果哪家人哪里做得不对或者做了什么好事,消息会很快传遍全村的每个角落,因此村民都会自觉地遵守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村里良好的风气。站在井边回望历史,在时空交错里,看到了古老村庄里的痕迹,古井以她的温润和朴素见证了岁月,见证了历史!
磻溪村处于茶马古道必经之路,以前去跑马帮、走夷方的人,在临走之前,家人都要带上红甘那,绿甘那(白族语),鸡、鱼、猪头三牲来献井(谢井),祈求井龙王保佑他们出门平安,并灌上一瓶水带在身上路上喝,以免出门在外水土不服。在缺医少药,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古井水是出门人的灵丹妙药,古井是出门在外人心中不灭的灯塔和信仰,是温暖、指引他们在风餐露宿、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
村里人迎娶了新媳妇,新婚的第二天一早也要她去井边挑水,一是向井龙王汇报自己已正式成为本村的一员,今后就喝古井水了,希望得到井龙王的庇护和恩赐,能让她早日为夫家添丁补口;二是到井边挑水来接受本村七大姑八大姨的“检阅”,希望很快融入到姐妹群体中,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向前辈们学习生产、生活、治家的好方法,所以在大理丑媳妇不仅要见公婆,还要到井边亮相。
村里姑娘要出阁前一晚,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照井”,新娘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袜和一面镜子放在崭新的四方竹编筛子里,等月亮升起后,在她女伴的陪伴下,到古井边点红香,烧纸钱,然后拿起镜子照身后的古井,并把准备好的钱币举过头顶从身后扔进古井,小小一枚硬币翩翩而落,在水中泛起一圈圈涟漪,仿佛是姑娘一颗起伏的心,对未来满怀期待和憧憬,庄严的仪式充满了对古井的眷恋和对家乡亲人的不舍,希望能在新生活、新征程里继续得到古井的庇荫……月光下,一群曼妙的女子衣袂飘飘在古井边,净手焚香告别少女时代。告别家乡的仪式,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希望这仪式不会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保持古村的习俗,留住一份乡愁!
古井,以纯朴的心意,带来了丰富的水源,滋养着这片土地,它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目睹一个个从懵懂的孩童到青少年,到中流砥柱壮年,再到耄耋老人,也迎来送往了四季流年的更迭,直到水泵的应用,自来水的普及,古井有时才渐渐被忽略,与人相聚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慢慢走出生活的圈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那古朴的、无私的泉流,曾经令日子红红火火,增色不少,令生活惬意和快活!如今村里的人仍然保持着除夕守岁、抢水头的习俗。
除夕之夜,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家一起共做年夜饭,鱼是必须要有的,寓意年年有余,吃莲根是路路通达,吃粉丝是长长久久,山药白族语叫“除”,清除一切晦气,来年和和美美、欣欣向荣。吃完年夜饭就要用纸钱封门,挡住不祥之物进家门,然后一家人守岁,为了能第一个到井边烧香,挑水,抢到水头,有些人家都不睡觉了,怕睡着了,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总是有人出现得更早,在星光璀璨的夜幕下,古井边早有袅袅香烟升起……
这种争先恐后抢水头的风俗,给春节平添了几分乐趣,即使去晚了也不会生气,只会对别人心生敬意,认为自己不够勤快,下次再接再厉,争取抢到水头,白族村民就是这样的淳朴,汇成村落好的民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磻溪从当年小渔村惊变到名扬中外的S弯网红打卡地,村容村貌也有了空前的变化,自来水网铺设到家,打开水龙头随时都有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那些迎着晨光,肩上横着扁担,挑着铁桶从家里晃悠地到井边挑水,脸上洋溢着一份自然的责任,神态悠哉挑水人的画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却镌刻在乡愁里,历久弥新!完成使命的古井,也成为村里的另一道风景,在新时代承担起另外一种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