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一个积淀神奇的『古村』
文 杨桐
磻溪,一个坐落在一块巨大岩石上的古村落。有古诗曰:“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大理县稿》载,相传商末之时,姜太公在磻石垂钓,以待贤者,因此取名磻溪。
磻溪,隶属于大理市银桥镇,距大理古城10公里。是藏在洱海边上的“世外桃源”、著名的洱海S弯网红打卡地。
“古庙老树分水奇石,宝地小桥流水人家。”
磻溪,西靠高耸入云的苍山,坐拥碧波荡漾的洱海,早在远古时代,把大理的坝子称作“百二河山”,从下关到上关大约有百里,为什么称百二呢?按古代文学“百二”是指一百二的意思。而在这里“百二”是指把大理的坝子平均分成两半,而磻溪村本主庙的“隔岸分水奇石”正好就处于下关到上关的中间点,有诗曰:“玉洱银苍百二美,毓秀磻溪画中央。”
磻溪,承嬗离合,薪火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的时期,和大理坝子上的其他村落一样,交通极其不便,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互通有无,特别是从海西到海东,或从海东到海西极其困难,交通运输工具只能靠小帆船,以船渡海来完成两岸人民的来往和物质交流,每当十冬腊月,船小风急浪高,船翻人亡事故时有发生,给很多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
据村里年长者口述,年首岁尾,村民总是来海边祈祷,祈求家人渡海平安无事。有一天,村民正在海边烧着一堆火、点着几炷香,供桌上摆放着煮熟了的一只公鸡、猪头、酒、茶水等一些供品祭拜龙王海神,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老奶奶,问祭祀村民:你们在做什么?村民说明缘由,老奶奶深表同情,道别离去。其实这位老奶奶就是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老母。
后来,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再度下凡来到磻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站在村子的正中央,大施法术,慢慢地从地下伸长出一块巨大的石头,不停地朝海边生长移动,观音菩萨的本意是为解除百姓疾苦,施展法术修一条从磻溪到海东的路,可是,在施法过程中,突然一只雄鸡高声啼叫起来,洱海东岸的天空出现“鱼肚白”,天渐渐亮了,观音菩萨不能再施法,那块巨石就停止了生长,一直到现在。
磻溪,是一块神奇的风水宝地,处处彰显文化底蕴。从古代的划分或现在的测量区分,都处于大理坝子的中心位置。从大理市首府下关(龙尾关)到磻溪25公里,磻溪到上关(龙首关)也是25公里;磻溪距大理古城10公里,磻溪距喜洲古镇10公里。
“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从照壁石刻来看,明代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四川状元及第以及文学家、学者、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嘉靖年间贬居云南,在去往保山途经大理时到磻溪村考查了这块石头,并题写 “平分百二”几个字,概述了大理坝子“苍洱无双地,百二由此分” 和磻溪村的地理位置。后来,村民乡士在这块石头的正东约100米处建了一块“大照壁”,用大理石写着“平分百二”几个大字砌筑在“大照壁”上。
村民在这块分水石旁盖了一座大庙(本主庙),寺庙里雕塑了大黑天神为磻溪村本主,这块神石就坐落在本主庙,在本主庙旁边建盖了“财神殿”和“隔岸寺”用来纪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
在“本主庙”和“隔岸寺”正前方栽种一棵大榕树,鸟语花香、滴翠披绿,村民称之为“风水树”“大青树”。说到这棵大青树,真是在大理坝子远近闻名,树龄至少有800多年,有人说有上千年,整棵树分有18枝丫,每枝丫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非常粗壮,树冠极高极雄伟,成千上万只白鹭、喜鹊常年在上面繁殖栖息,每当傍晚和天亮时分,群鸟汇集演唱美妙动听的大合唱,这棵大树也成为大理当地驻军的地标物。
俗话说:“树大招风,树老空心。”千百年来这棵大青树18丫中间出现了空心树洞,主干空心树洞里面可容纳一桌酒席,每枝树丫也逐渐枯萎,村中很多小朋友最喜欢在里面捉迷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约在1989年至1992年),这棵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风水宝树渐渐地老去,但更为神奇的是,在老树死去不久,“千年古树接新枝”,在原有的树干底下又发出了新苗,神奇地“返老还童”长出了一棵新的榕树。近30年来这棵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又成为村中心一道独特的风景,也象征着磻溪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古老的磻溪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磻溪,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是一个积淀神奇的“古村落”。话说在观音大仙施法留下分水石后不久,有一天,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到了傍晚时分,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海面狂风巨浪,雨一直下到后半夜才渐渐平息,第二天,天空万里无云,太阳高照,有一位村民出海去捕鱼,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大石盆,这个大石盆约有2米宽、6米长,25公分高,底部约有10公分厚,石盆里面有一座石山,石山上长有一棵小榕树,这棵小榕树弯弯曲曲就像一条龙趴在石山上。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几百人围在大石盆旁,后来,一位村中老者说,这是上苍赐予磻溪人民的神器,全村青壮年都出来,把这“神器”抬到隔岸寺去。从此,“大石盆神器”就一直放在隔岸寺的大院里。这石盆最令人不解和敬仰的是,几百年来,石山上的那棵小榕树一直都长不大,像一条龙蜿蜒盘旋,一阵风吹过,枝叶摇晃,向人们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这石盆深约15公分,盆里的水约有5公分深,长年累月,没有人浇水,但不干不枯,石山上从来不生杂草或虫害,还长满了青苔,有的部位还开出了银白色的石花,一种神秘气息在寺庙中弥漫开来,给磻溪增添了一丝灵性。
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村里的老人总喜欢在隔岸寺休闲,孩子们也常在石盆周围追逐玩耍。这石盆子也见证了磻溪村千年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