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城外庄的幸福生活

磻溪城外庄的幸福生活

文 罗武昌

大理市银桥镇磻溪村委会,位于苍山鹤阳峰下洱海之滨,辖南磻溪、北磻溪、城外庄、木易村、南磻上登共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而城外庄既是一个自然村,也只有一个村民小组。其实,城外庄早期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磻二”。

村中86岁的杨才老人告诉笔者,城外庄其实是磻溪的一个分支。磻溪地处“百二河山”分界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原先磻溪有两兄弟居住在海边,随着兄弟俩长大成人,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两人一合计,决定老大留在海边磻溪照看老人,老二到坝子中央开疆拓土,娶妻生子。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起来,慢慢发展成一个村子,才取名磻二。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南诏政权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下太和建都城,并由巍山迁至“太和城”。大历十四年(779年),又从“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即现在的大理古城。《嘉庆一统志·云南·大理府》:“羊苴咩城,即今府志。《唐书·南蛮传》:异牟寻入寇,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异牟寻惧,更徙羊苴咩城。”南诏国第六代王异牟寻不仅修建了羊苴咩城,还在大理古城北行5公里处又修筑了“三阳城”,即从洛阳村(今鹤阳村)旁灵泉溪南岸苍山三阳峰山腰顺着灵泉溪修到洱海边西城尾村,全长约7公里,为单道防御性土城墙,是南诏时期作为防御吐蕃入侵的北边第二道关隘(第一道为上关“龙首关”)。《南诏野史》载:“唐光启二年(886年),地震,龙首、龙尾二关、三阳城崩。”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将沐英攻下大理后,在羊苴咩城基础上修建了现在的大理古城。旧城相继废弃,逐步被淹没。

虽然三阳城早已废弃,但其遗迹至今犹存,残破城墙清晰可见。“城外庄”白语“则弯奏”:“则”是“城”,“弯”是“外面”,“奏”是“庄子”,意为城外面的庄子。因为磻二是“三阳城”遗址北边的一个村庄,所以从南诏国开始,就更名为“城外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城外庄人民赶上了快速发展的好时代,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了小康社会。当问及城外庄是怎样发展起来时,老人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洋溢着按捺不住的笑意,他用眼睛瞄了瞄几位“富起来”的中年后生,“这些从‘打索子’供书过来的人,现在是村里致富的‘领头雁’,他们最有发言权。”于是几个中年汉子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城外庄的发展“秘诀”。

在大集体时期,村里修了不少机耕路、引排水灌溉工程,为村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时间一长,村民的干劲减弱了,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现象时有发生,干多干少一个样,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曾经,城外庄被冠以“三抽一贵”的恶名,即抽卖血、抽妈收(卖血后身体差走路不稳)、抽棕索和布贵(捕捉青蛙卖),是生活困难时期的一个写照。自“包产到户”以后,土地上的事情农民自己说了算,村民们开始精打细算,传承了大集体时期城外庄“打索子”的手工技艺,家家户户用棕榈“打索子”卖,作为家庭经济的一个主要补充产业,不仅补贴了家用,还为一代人读书提供了“硬支持”,其普及程度、知名度可以与凤阳邑的“草帽”“草墩”相媲美。“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打索子’卖供养出来的。”几个汉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城外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捷。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村民们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党的政策好,村民们敢想敢干,闯出了一条‘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筑业、饮食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村支书如是说。不得不说,家庭手工“打索子”能救急,但敲不开富裕的大门。于是,村民们紧盯区位优势,把目光投向了废旧、建筑、饮食业。刚起步阶段,与“打索子”一样,几乎家家户户都背着箩筐“拾破烂”,一点一点地拾、一点一点地攒,从卖原料起家的小作坊,到集分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托起了城外庄半边天,致富能手不断涌现,这是其一。靠近公路边的农户,纷纷利用区位优势开启了以钢门钢窗为主的建筑装饰业,又造就了一批建筑业能手,成为城外庄发家致富的第二块“敲门砖”。其三是一些胆识过人的年轻后生,他们有文化懂技术,纷纷到边境地区发展,将白族的乳扇、酸辣鱼、生皮尤其是烧烤在边境线上扎下根来,把白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传出国门……

讲起城外庄的“发家史”,这些久经沙场的汉子如数家珍,一准把你带入从“打索子”“背箩筐”到年收入超百万元的乡村振兴大潮中,那种满满的幸福感很有穿透力,仿佛你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耳闻目睹见证了城外庄的翻天覆地变化。

城外庄是海西片典型的坝区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网这些山区村都有的事情不值一提。在老人的口口相传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只有一户人家的“磻二”,经历了1300多年的繁衍生息,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个拥有130户560人的名副其实的大村庄的。据老人讲,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耕地,新建房都到河滩地上,现已发展成一个10余户人家的“城外庄新村”。如今,那些古老的建筑物几乎绝迹了,城外庄成了典型的、小洋楼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小日子美不美、幸福不幸福,从老人的脸上、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上可见一斑,无须喋喋不休地追问。自然村支书告诉笔者,整个村庄“大户”特别多,年收入百万以上的至少占到30%!天哪!130户的村子,就是近40个百万元户!!

城外庄距银桥镇政府2公里,距磻溪村委会1公里,是一个紧贴大丽路的坝区村。从老人的笑容里,从年轻后生自信满满的言语里,从漂亮的白族民居村庄里,从广场上停满的各式各样的小车里, 我似乎读懂了,什么是磻溪城外庄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