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相比

今昔相比

今日社会的老人与传统社会的老人相比有何改变?虽然有一些地方大有改进,但其他很多地方显然变得更糟。

好消息是今天的老人更长寿,健康情况也更好,可享受更多的休闲娱乐,而且不像古人经常必须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在发达国家中,人民平均寿命为79岁,日本甚至已达84岁,约是传统社会居民平均寿命的两倍。现代社会人类寿命延长的原因包括公共卫生的改善(如注重饮水的卫生安全、纱窗的装设、疫苗注射)加上现代医学的进步,有助于对抗传染病,食物分配系统更有效率避免了饥荒(参看第八章和第十一章),以及战争死亡人数骤减(第四章)。得益于现代医学和交通运输科技,现代的老人生活质量大有提升。例如,最近我刚从非洲旅行回来,与我同行的14个团员当中,有3个介于8690岁,尽管年事已高,他们都还可以进行适度的徒步旅行。现今的美国人,57%的男人和68%的女人都可以活到80岁以上,多半可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曾孙。发达国家的婴儿98%以上都可顺利度过幼儿期和儿童期,反之传统社会的孩子则有半数在青春期之前就夭折了。因此,发达国家的父母很少经历孩子死亡的悲痛。

然而,我们却面临更多的坏消息。由于生育率下降、老人的存活率上升,现今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儿童以及能工作、有生产力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过去人口呈正金字塔形,下面是众多的年轻人,上面则是人数稀少的老人,现在这个金字塔已经反转。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在贫穷的国家只占人口总数的2%,但在某些发达国家已占人口总数的20%以上。人类社会的老人比例未曾像今天这么高。

这样的人口比例有一个明显的负面后果,即今天社会扶养老人的负担更加沉重。这也就是美国、欧洲各国及日本社会福利制度危机的根源,有生产力的年轻人口过少,最后将无法支付老人的退休金。然而,如果老人继续工作,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又会减少。反之,如果老人退休,社会福利制度将由年青一代来负担,由于年轻人口骤减,他们的负担将沉重许多。老人即使希望与子女同住,让子女照顾、赡养,子女也不一定愿意。我们不由得想到,是否该考虑传统社会结束老人生命的选择,如协助自杀、鼓励自杀或安乐死。当然,我绝非建议读者做这样的选择,而是注意到近来这些选择已成为社会大众、立法者和法庭不断辩论的议题。

人口结构成为倒金字塔形的另一个后果是,尽管老人仍对社会有用,但如果人数众多,其用处将变得有限。假设伦内尔岛上有100个老人仍记得龙卷风来袭的情景,以及如何因应这样的灾难,当地社会就不会特别尊敬、重视那个80岁的老婆婆。

年老对男性与女性的冲击也各有不同。发达国家的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更长,也就代表女性成为遗孀要比男性变成鳏夫的可能性更大。例如,美国年老男性已婚比例占80%,其中鳏夫只占12%,相比之下,年老女性已婚的比例不到40%,其中一半是遗孀。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原因是女性平均寿命比较长,另一个原因则是男女在结婚时,男性的年龄比女性大,而且鳏夫很可能再婚,娶年轻的新老婆,遗孀则很少和比自己年轻的男性结婚。

过去,老人总是住在同一个地方,甚至自成年以后都住在同一间房子里,和同一群人一起过日子。通常,他们有子女和媳妇或女婿住在附近,与社会的关系紧密,身边都是交往一辈子的朋友。

但在现代的发达国家,老人很少有这样紧密的社会关系。在新居家庭的结构中,子女婚后则自立门户,不和新郎或新娘的父母同住。所谓的空巢综合征随之而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男女结婚之时,双方的父亲或母亲通常已不在人世,因此他们的父母很少经历空巢期,即使出现空巢期,也通常不到两年。现在的美国父母在子女成家、自立门户之后,至少需面对10年以上的空巢期,长达数十年也很常见。

在空巢期盛行的美国社会中,很多老人很难住在老朋友的附近。美国每年迁居人口多达20%,因此不管是年迈的父母,还是父母的朋友,他们一生都可能会搬很多次家。有些老人会跟自己的一个子女同住,如果子女搬家,就得跟着他们搬迁。有些老人可能选择住在朋友家附近,不一定和子女一起居住。还有些老人则远离朋友和子女,一个人住。此外,也有不少人住在养老院,子女偶尔前去探望。这正如本章开头那个斐济朋友的指责:“你们美国人不顾自己年迈的父母,把老人都抛弃了!”

除了新居家庭结构、住处经常搬迁,造成现代老人在社会上被孤立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从职场正式退休。这是19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在此之前,人们一直工作,直到年老体衰、身心不堪负荷。目前,在工业化国家,因各国制度不同,退休年龄范围为50~70岁(日本人较早退休,挪威人则比较晚)。此外,退休年龄也因职业而有所不同,如飞行员较早退休,大学教授则比较晚。现代工业社会把退休纳入正式政策可归因于三个趋势。一是平均寿命增长,到了某个年龄,很多人便无法继续工作,只能退休。如果人们平均寿命不到50岁,就用不着强制其在60岁或70岁退休。二是经济生产力增加,只要少数人工作,就有强大的生产力,供养大多数不工作的人。

三是社会保险使老人在退休之后生活无虞。政府强制或支持养老保险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俾斯麦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以政府的力量照顾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这样的制度渐渐传到西欧、北欧和新西兰,美国也在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然而,并非每个老人都欢迎这样的制度。很多人到了某个年龄(如65岁或60岁)即被迫退休,但他们仍希望继续工作,也还有工作能力,有些人甚至正处于生产力的巅峰。当然,至少老人可以选择退休,利用政府福利制度颐养天年。但退休也带来新的问题,也就是多年的工作关系将被切断,老人可能过着孤立的生活。

为了解决老人的居住和照顾问题,现代社会开始出现养老院这样专司照顾孤单老人的机构。虽然古时的修道院和修女院会收留孤苦无依的老人,但全世界第一家公共养老院是在1740年玛丽亚·特利莎主政时的奥地利成立的。这样的机构有各种形态和名称,如退休之家、退休小区、老人院和养护中心。由于现代很多成年子女都必须外出工作,无法在白天照顾年老的父母,于是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老人住进养老院后也可结交新朋友,以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然而,有些老人进了养老院后,物质生活虽然不再缺乏,但社会需求未得到满足,如子女每年只去探望一次,甚至完全不闻不问。

现代老人更加孤立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用处不比以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社会识字率高、教育普及广、科技进展神速,我们现在以文字来储存知识,不需要倚赖老人的记忆保存知识。二是所有的国家都支持教育体系,发达国家的学校都提供义务教育,老人不再是社会的老师。三是过去的科技进展如蜗牛前进,一个人在儿时学到的技能70年后依然有用,但是今天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隔几年就有重大的进展,旧的技术很快就落伍了,因此一个老人70年前学的东西早就没有用了。以我自身的经验为例,我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计算乘法的4种方式:背诵乘法表、在纸上进行竖式乘法运算、使用计算尺以及使用对数表。这4种方式我都非常精熟,但是这样的技能已经没用了。我儿子那一代的年轻人拿出袖珍型计算器,几秒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同样,我虽然会做真空管收音机,也会开手动挡汽车,但这些技能也都过时了。我这一代的人年轻时学的技能大都没用了,还有许多我们不曾学过的东西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