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
我们为什么不是说同一种语言?为什么世界上的语言多达7000种?自几万年前开始,由于传统社会与邻近社会经常接触,如通婚或贸易,人们会互相借用语言,也会模仿彼此的行为,语言的差异完全有可能渐渐消失。但事实不然,语言的差异、分歧依然存在。
4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会注意到近一两年语言已经有了变化,有些词已经没有人用,有些词是新创造出来的,还有一些词的发音和过去不同。例如,1961年,我曾在德国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再去德国,对一些新词感到很陌生,于是年轻的德国朋友为我解释。像“Händi”(手机)这个词在1961年尚未出现,而我使用的旧式德语中的部分词语已经没有人说了,如“jener”(那个)或“jene”(那些)。尽管如此,我和年轻的德国朋友还是能沟通。同样地,40岁以下的美国人也许不知道“ballyhoo”(吹牛)这个词,而现在年轻人常挂在嘴上的“to Google”与“Googling”,在我小时候根本不存在。
源于同一语言社会、地理位置独立的两个社会,其方言各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最后可能会导致双方沟通困难。虽然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差别不大,但魁北克的法语与法国本土的法语在音调与词汇上就有相当大的差异,而南非的荷兰语与荷兰的荷兰语差距更大。两个方言社会各自发展2000年后,尽管有些相似之处,但最后可能完全无法沟通,如源于拉丁文的法语、西班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或是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英语、德语及其他日耳曼语。经过1万年的演变后,语言差异之大可能让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它们分属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系。
不同社会的人使用的词汇和发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有变化,于是,语言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问题是,原本独立、隔离的社会跨越语言的藩篱互相接触之后,语言为何不会融合?以现代的德国和波兰为例,有些波兰村庄离德国村庄很近,但村民依然说波兰语或德语,而不说混杂德语和波兰语的语言。这是为什么?
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社会认同:一旦你开口对别人说话,与你来自同一社会的人立刻知道你是“自己人”,然而混杂语无法满足这样的功能。这或许是混杂语最主要的缺点。例如战时的间谍只要穿上敌军的制服,就可伪装成敌军,然而一开口说话,就可能会被识破。和你说同样语言的人和你是同一个国家的:他们把你当作同胞,会支持你,至少不会立刻怀疑你,然而你要是说起话来怪腔怪调,或是说另一种语言,很可能被当作危险的陌生人。因此,我们可利用语言立即辨识朋友和陌生人。你可以想象下次去乌兹别克斯坦时,你站在陌生的街道上,突然听到后方传来家乡话的口音,是不是会觉得惊喜?对古老的传统社会而言,这种敌我之分尤其重要,甚至攸关生死(参见第一章)。如果你要与某个社会接触,进入他们的地盘,那么至少要会讲他们的语言,他们才会对你友善。如果你在两国的边境讲混杂语,虽然两边的人能大致了解你在说什么,但不会把你看作“自己人”,你也不能指望任何一边会欢迎你、保护你。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语言社会倾向分裂,各自拥有自己的语言,而非全世界都讲同一种语言或属于同一个方言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