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马印第安人与瑙鲁人
就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而言,全世界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两个族群(皮马印第安人与瑙鲁人)就是活生生的悲剧。
皮马印第安人已在亚利桑那南部沙漠生活了2000年以上,主要以精细的灌溉系统施行农业,有时也打猎和采集植物。由于每年降水量变化大,每5年便会出现一次干旱,作物歉收,皮马印第安人只好完全靠野生动植物果腹,尤其是长耳大野兔和牧豆。他们喜欢吃的野生植物纤维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有助于缓慢将葡萄糖释放到循环系统,所以是理想的抗糖尿病饮食。皮马印第安人就这样缓缓度过时间长河,隔好几年才出现一次粮荒,但也熬得过去。直到19世纪末,白人把他们的灌溉水源引走了,皮马印第安人因作物无法生长,很多人都饿死了。今天,仍存活的皮马印第安人都去商店买东西吃。20世纪初造访皮马印第安人村落的人说,那里的人都很瘦,几乎没有人罹患糖尿病。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很多皮马印第安人都变成大胖子,有些人体重超过300磅。从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来看,今天有半数的皮马印第安人体重甚至超过90%的美国人。皮马妇女平均每天吃下3160卡路里的食物(超出美国人平均摄取热量50%),其中有40%是脂肪。至今,皮马印第安人在医学文献上已是全世界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族群。35岁以上的皮马印第安人有一半患有糖尿病,而55~64岁的皮马印第安人更有70%罹患糖尿病,很多人因此失明、截肢或肾衰竭。
另一个例子是瑙鲁岛民。瑙鲁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国,史前时代已有密克罗尼西亚人在此殖民。瑙鲁在1888年被德国吞并,一战之后,成为国际联盟托管地,由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英国共同管治,1968年才获得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小的共和国。瑙鲁人因为遗传基因,加上几乎只吃白米和肉类,蔬果极少,不幸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最盛行的国家。如我们所知,传染病流行的时候,感染源会增加,等被感染的人死亡或获得免疫,传染病便会渐渐消失。然而,像糖尿病这样的遗传疾病会因环境危险因素升高而开始流行,等到易患病的糖尿病遗传基因携带者陆续死亡(因为糖尿病存活者不会获得免疫力),潜在的高危人群,这类疾病才慢慢式微。
瑙鲁人的传统生活是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常因干旱和土壤贫瘠而歉收。最早踏上瑙鲁岛的欧洲人发现瑙鲁人身材都圆滚滚的,因为当地人认为胖才是美,所以会鼓励女孩吃胖一点儿。1906年,有人发现瑙鲁岛的沃土之下埋藏宝贵的磷酸盐矿,磷酸盐是肥料的重要成分。1922年,采矿公司开始付给岛民采矿的权利金,全岛因磷酸盐矿而致富,并跻身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自1927年起,岛民每天吃下的糖多达1磅。由于瑙鲁人不喜欢当矿工,采矿公司只好从其他地区引进劳工。
在二战期间,瑙鲁被日本占领,瑙鲁人除了被迫当苦工,配给食物每天只有半磅左右的南瓜。日本人还把大多数瑙鲁人送到丘克群岛,半数的人就饿死在那里。幸存的人在战后回到瑙鲁后,重新收取采矿权利金,几乎完全放弃农业,所需食物皆在超市购买,他们常买大量的白米、肉和糖,把推车堆得满满的,卡路里摄取量是建议值的两倍。他们渐渐习惯久坐不动,出门都开车(尽管这个岛很小,半径只有1.5英里)。1968年瑙鲁独立之后,仅靠收取采矿权利金,人均年所得蹿升到2.3万美元,瑙鲁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今天,瑙鲁人已成太平洋岛民中最肥胖的人,血压平均值也最高,平均体重比相同身高的澳大利亚人多50%。
尽管移居到瑙鲁的欧洲医生知道如何辨识、诊断糖尿病,但直到1925年才发现第一个糖尿病患者,第二个病例则是在1934年发现的。1954年之后,糖尿病的病例急剧增加,糖尿病成为最常见的非意外死亡原因。20岁以上的瑙鲁人有1/3患有糖尿病,超过55岁的人有2/3得病,少数得以活到70岁的人都罹患糖尿病。过去10年,瑙鲁的糖尿病患病率已下降,然而其原因并非环境危险因子减少(当地人一样肥胖且习惯久坐不动),而是最容易因遗传基因而出现糖尿病的人渐渐去世。如果这样的解读无误,那么在我看来,瑙鲁也是人类族群当中最快出现遗传变化的例子。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所有人口已出现某种明显的基因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