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宗教的成败

如何衡量宗教的成败

我们也可采用演化生物学家戴维·斯隆·威尔逊的研究来解决宗教矛盾。威尔逊发现宗教可用来定义人类团体,不同的团体常拥有不同的宗教思想。如果要衡量一个宗教的成败,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计算信徒的数目。为什么在今日世界,天主教徒多达10亿人以上,犹太教徒也有1400万人之多,却没有人信奉阿尔比摩尼教派(Albigensian Manichaeans)?

威尔逊接着阐述宗教信徒人数的增减取决于几个条件。如果信徒生养的子女众多,子女一般也都能成为虔诚的信徒,或是让其他宗教信徒或本来不信教的人信仰自己的宗教,信徒的数目就会增加。如果信徒逐渐死亡,没有新信徒加入,或是信徒改信其他宗教,信徒的数目就会减少。你或许会说:“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我知道这一点,如何能了解为什么天主教徒的数目远远超过犹太教徒?”我们可借由威尔逊提出的架构,检视宗教信仰与实践对信徒人数增减的影响。有些结果显而易见,有些则比较微妙,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宗教会利用不同的实践策略获取成功。

例如,美国震颤教宣扬平等和禁欲,要求信徒独身,因此不能利用信徒生儿育女的方式增加信徒数目,但它在19世纪还是风行一时。数十年来,震颤教的成功都是靠吸引其他宗教的信徒改信。而犹太教并不要求信徒去拉拢其他宗教的信徒使之改信,但还是延续了好几千年。由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努力拉拢其他宗教的信徒,其信徒数目远超犹太教就不足为奇了。至于犹太教为何长久以来能一直延续,可能基于下列原因:信徒生育率高;尽管曾遭迫害,但死亡率低;注重教育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互相帮助;改信其他宗教者少。而摩尼教派的消失则与其教义有关。阿尔比摩尼教派虽然没要求信徒独身,也没阻止信徒拉拢信奉其他宗教的人,但其教义与天主教主流相左,致使天主教徒对阿尔比摩尼教徒发动圣战,将之全部歼灭。

我们还可利用威尔逊的架构解开西方宗教史的一个大问题:早期基督教在1世纪只是一个仅有12人的小宗派,与之竞争的是许许多多的犹太教宗派,基督教教徒如何在短短300年内激增为3000万人以上,成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已发展出相当鲜明的特色,包括教徒致力于传教,把其他宗教的人拉拢过来(与主流犹太教不同),鼓励信徒生育,允许女性入教,信徒的死亡率低,以及强调宽恕。虽然《马太福音》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但基督教的宽恕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一个视情况而定、复杂的反应体系。研究人员从模拟实验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原谅别人对你造成的伤害,很可能对你的未来有好处。

另一个可以探讨的例子是摩门教的成功。近两个世纪,摩门教的发展最为迅速。非摩门教徒常怀疑其起源之说,也即表9-2所列:摩门教是由约瑟夫·史密斯创立,1823年9月21日,在纽约州西北靠近曼彻斯特村的一个山丘上,天使摩罗乃向他显灵,要他把一本写在金页片上的经文翻译出来,这本经典就是《摩尔门经》。非摩门教徒也质疑见证此神迹的11个人(奥利弗·考德利、克里斯蒂安·惠特默、海勒姆·佩奇等人)是否真的看到了那些金页片。因此,非摩门教徒不由得好奇:摩门教的起源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为何仍能吸引那么多的信徒?

根据威尔逊的研究,一个宗教能够成功吸引众多信徒与其宣扬的教义是否为真无关,重要的是那样的教义与实践能否激励信徒生育下一代、拉拢其他宗教的人或不信教的人,以及能否建构一个功能健全的社会。威尔逊认为:“即使是虚假的信仰也能不断地被适应,只要这种信仰激发出来的行为在真实世界具有适应的价值……仅是基于事实的知识无法激发这样的行为。有时,尽管一个象征的信仰体系已脱离现实,还是拥有广大的信众。”

以摩门教为例,它的教义和实践对其信徒人口的增加大有帮助。摩门教徒通常有很多子女。他们组成一个关系紧密、互相扶持的社会,人人都能过满意的生活,也有工作奖励。摩门教也很爱传教:年轻的摩门教徒必须自愿休学,并花两年时间在国内或国外自费传教。教徒每年除了缴纳联邦税和地方税,其收入的1/10必须奉献给教会。这样的付出使得每个摩门教徒都对自己的信仰非常认真。至于天使向约瑟夫·史密斯显灵的神迹以及那11个见证人,这和《圣经》中有关神迹的描述,除了相隔一两千年,又有什么不同?

关于很多宗教的伪善,即一面宣扬高尚的道德原则,一面又鼓动信徒杀害异教徒,威尔逊认为,一个宗教的成功(或用演化生物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其适应性)是相对的,只能通过比较来看。一个宗教的确可以利用杀害异教徒或强迫其改信来增加信徒的数目。威尔逊说:“每次我和别人谈论宗教,就会听到他们愤愤不平地说有人借着上帝之名干了哪些坏事。那些大抵是一个宗教团体对其他宗教团体的迫害。面对这样的证据,我如何能说宗教有其适应性?其实,如果你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就很清楚。我必须强调,我们可以用演化的观点解释某种行为,用不着道德宽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