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徽戏特点
二、徽戏特点
徽戏班演出,所以受到北京广大观众的欢迎,是因为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来源生活、老少皆宜
徽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广泛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声腔、表演的同时,也把其他一些戏曲剧本移植到徽戏中来,因此就徽戏演出剧目来说,是包容甚广、相当丰富的。
据说仅徽戏传统剧目就有2000多个。在这些剧目中,既有像《闹花灯》《徐策跑城》《双代箭》《扫松下书》《坐楼杀惜》《戏凤》等写社会政治斗争的正剧,也有像《借靴》《一匹布》《卖胭脂》《打樱桃》等取材于民间生活题材的小戏。另外还有大量根据历史传说、故事编写的剧本,如《淤泥河》《金莲戏叔》《长坂坡》《摔子惊曹》《快活林》《醉打山门》《狮子楼》《十字坡》《花果山》《蜈蚣岭》《安天会》等等。从这些剧目的思想内容来看,因时代局限,难免带有某些封建糟粕,但大多数剧目都反映了人们的心愿,表达了人们的爱憎。如《借靴》通过张三赴宴会向刘二借靴的情节,讽刺了地主阶级的伪善本质;《卖胭脂》则以王月英、郭怀相爱的故事,揭示了反封建的主题;《闹花灯》通过薛刚怒打奸相之子张泰的情节,表达了人们对于奸佞的厌恶;《清风亭》《扫松下书》则通对张继保、蔡邕的富贵忘本、忘恩负义行为的抨击,表达了人们对于邪恶的憎恨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通俗易懂是徽戏剧本的另一个特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作为一个剧种、一个剧目,它是否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承认和接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语言是否大众化。昆曲进入宫廷以后之所以逐渐脱离了人民大众,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道白、曲词的艰深和脱离生活,使广大群众很难听懂。徽戏产生于民间,又未经宫廷的更动,因此它的文词保留了民间文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
2.声腔曲调丰富多彩
徽戏班老家是安徽首府安庆市。安庆地处我国繁华都市之中心,位于长江中游,亦是水陆交通之枢纽。随着商业经济的流通,南方各戏班的流动巡回也多路经此地。早在明代,江西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便流传到了安徽。之后北方的昆曲、西部的梆子腔都曾流传到安徽。特别是乾隆时期,弘历的六次南巡,陕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的戏班往扬州集中,也都要路经安庆。因此,徽戏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有条件能够广泛地吸收我国的各地方戏曲声腔曲调的特长,使徽戏的声腔曲调丰富多彩。就徽班进京时来看,就包括有二黄、昆曲、吹腔、高拨子等各类声腔。而就其曲调来看,它既富有高亢激越之特长,又颇具浑厚深沉之特色。因此,徽班进入北京,在那平直简寡、高亢激烈的京腔和低回沉闷的昆曲之中,更显出徽戏声腔曲调的丰富多彩以及它那强有力的表现能力,从而受到了北京广大群众的欢迎。
3.注重表演
从徽戏班剧目中,还可以看到徽戏班另一个特点就是重于做工,讲究表情。如《坐楼杀惜》《清风亭》《徐策跑城》《奇双会》等,都是一些做工吃重的戏,若没有一定的表演技术,是很难演好的。徽戏重于表演,从一些徽戏老艺人的精湛演技上、创作态度上也可以看出。
4.行当齐全,武打精湛
徽戏在表演上有着较高水平。在前面列举剧目中可以看到其中有唱工戏,有做工戏,有文戏,有武戏,有靠把戏,有短打戏等等。在行当角色上也是相当齐全的。如有以武生为主的《十字坡》《长坂坡》《蜈蚣岭》《花果山》;以老生为主的《蓝关度》《徐策跑城》《清风亭》;有以老生、旦角为主的《坐楼杀惜》《戏凤》;有以旦角、小生为主的《奇双会》《卖胭脂》;有以净角为主的《闹花灯》《醉打山门》;有以丑角为主的《借靴》《一匹布》等等。当时徽戏的行当有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这九门角色。各门行当角色,也都各有一套独特的唱腔、道白、身段动作等等。行当的齐全,说明了舞台表演技术的丰富。
说到徽戏班的武打,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末,对徽班的武戏演员就有“剽轻精悍、能扑跌打”之赞誉。最初徽戏班之武功,也不过是一种杂技式的表演,放在剧目之间,以调剂演出气氛。但后来根据人物、情节的需要,逐渐把一些武打场面作为戏剧情节的安排和刻画人物的手段加以使用,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说,昆曲《芦花荡》《醉打山门》《钟魁嫁妹》等剧目,其身段武功,都是源于徽戏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