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剧目由来

一、京剧剧目由来

京剧,自形成之日起,便善于吸收传统戏曲的丰富营养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精华。为数众多的剧目,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继承

据统计,京剧剧目总计580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在传统剧目中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从梆子移植过来的剧目,如《铁弓缘》《辛安驿》《玉堂春》《大劈棺》等。另一类是昆腔的剧目,如《思凡》《闹学》《游园》《惊梦》《打虎》《山门》等。其他还有些唱“纽丝”的小戏,如《打面缸》《小放牛》《打花鼓》《探亲家》等。再一类是徽班原有剧目,以及汉调剧目或徽、汉共有剧目,如《大回朝》《奇双会》《打樱桃》《贵妃醉酒》《罗成叫关》《状元谱》《战长沙》《击鼓骂曹》《当锏卖马》《四进士》《李陵碑》等等。这些来自徽、汉、昆、梆的剧目,在唱腔曲调、表演方法和艺术风格上,多少还保留着其前身的遗韵。

京剧像海绵吸水般地继承了自宋代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以来的剧目传统,直接吸收了(或移植改编,或照搬照演)大批昆腔和弋阳腔的演出剧目,同时大量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戏目,使之拥有丰厚的“箱底”。

2.改编

京剧形成后艺人编演的剧目,依据演义小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曲艺评话改编成戏,同样是京剧剧目的主要来源。

改编曲艺评话的,如:《风波亭》《八大锤》《九龙山》源于《说岳全传》;《连环套》《恶虎村》源于《彭公案》;《玉堂春》《金玉奴》《珍珠衫》源于“三言两拍”;另外还有《野猪林》《将相和》《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娘》《望江亭》《李慧娘》等。

改编神话传说的,如:《白蛇传》改自《雷峰塔》传奇;《天河配》来自《牛郎织女》神话。

改编演义小说的,如:清廷“四大本戏”,《鼎峙春秋》系据《三国演义》改编之三国戏;《升平宝筏》系据《西游记》改编之神话戏;唯《劝善金科》来源于民间流传之“目连戏”。

较早的有卢胜奎编的三十六本《三国志》(一说四十本),杨隆寿编演的《双心斗》,沈小庆等人根据《施公案》编演的“八大拿”(即以黄天霸为主角的一批剧目)。在此前后,上海的京剧艺人王鸿寿等也编演了一些剧目,其中一至十二本《铁公鸡》,据传即出自他手笔。尔后,清末民初在京剧改良运动中,涌现了更多的文人和艺人参与编写新戏。在上海,汪笑侬等的《党人碑》《瓜种兰因》,以及《新茶花》《血泪碑》《恨海》等,都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稍后,周信芳在新文艺工作者帮助下也编演了《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在北京,文人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金仲荪等先后和“四大名旦”编写了许多新戏,如《霸王别姬》《青霜剑》《钗头凤》等。上世纪20年代起,上海的尤金圭等编写了大量的连台本戏。

3.创作

一代代京剧艺人与剧作家的不断创作,是京剧剧目得以丰富和更新,从而跟上时代发展,满足观众需求的重要来源。由于京剧最初来自民间,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花部”,文人雅士不屑一顾,剧目多为戏班艺人集体编撰。至清代咸丰年间,才开始零星出现“皮黄剧”作家。真有造就的,有清末民初的汪笑侬(创作有《博浪锥》《哭祖庙》《马前泼水》等)、潘月樵等海派京剧之始祖。

名角“梅、程、尚、荀”周围云集的一批文人,以及近几十年涌现的大批剧作家,包括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家,创作了大批新戏,大大丰富了京剧剧目宝库,并把京剧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与时代有了较为密切的结合。

在剧目创作方面,京派艺术家实力雄厚,用新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剧目加以改革、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就;南方的海派京剧则独树一帜,勇于开拓,打破陈规,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以后,京剧剧目创作被推上了一个繁荣、兴旺的辉煌阶段,其成就更加显著。建国后经常上演的京剧剧目约500余个,其中创作的历史剧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满江红》《武则天》《谢瑶环》《黑旋风李逵》《海瑞罢官》《正气歌》《徐九经升官记》等;现代戏有《白毛女》《赵一曼》《黛诺》《奇袭白虎团》《节振国》《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杜鹃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