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的产生与发展

一、京剧脸谱的产生与发展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产生过面具。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巫术和宗教的产生,原始乐舞中的傩舞便成为一种以驱鬼逐疫和祀神酬神为基本内容、以假面模拟神鬼和动物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傩祭。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又促成了傩祭表现形式由舞蹈向戏剧的转变,面具形象也从神鬼转向世俗人物。

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有关系,中国古代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年)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这种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成的特殊谱式图案。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即为“脸谱”,通常用于两种角色:净与丑。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面貌及个性的生理特征所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渲染舞台的效果。脸谱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密不可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在12至13世纪的宋院体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已经出现了。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净角脸谱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就有一定的格式。眼睛、两颊、额头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营造出所需要的脸部效果,往往使角色更加耐人寻味、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两种主要角色。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墩、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脸谱的用途是表明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一种意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