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技艺性

四、技艺性

京剧表演中技艺性十分重要。虚拟性与程式性,也都是与技艺性相结合的,也就是说那些以虚拟实的程式性表演中大都是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一个普通的人可以不经长期而特殊的基本功培训就去演电影、电视和话剧,虽然他演得不好,但总可以去充数;不过要让他去演京剧就不行,因为京剧表演中充满了技艺,如不掌握一套技艺,不要说让他去表演,恐怕连在舞台上按京剧的锣鼓点出场走路,他都不知道怎么迈步,更谈不上让他穿厚底靴了。

京剧的技艺性主要体现在各种舞台程式的表演都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譬如京剧老生的“笑”,有时为了表现人物心情的激动,要用一口气有节奏地连续笑出十六七个“哈”字来。在话剧中观众不会为剧中人的笑声而大鼓其掌,而在京剧中当演员发出“哈!哈!哈!哈……”的笑声时,往往能得到热烈的掌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其中有着很高的技巧。京剧演员在表演中,唱、念、做、打,走几步路,理一理胡子,转一转眼珠等等,几乎都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因此,这个技艺性特征在京剧中体现得十分广泛。同时,京剧的技艺性更突出地体现在武功与绝技的运用上。不论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也不论演武戏还是文戏,演员在表演中经常要运用一些特技,用来刻画人物和强化表演的美感。如《秦香莲》这出戏是一出地地道道的文戏,秦香莲是个处境悲惨的妇女,演这样一个角色是否需要特技呢?回答是肯定的。当陈世美气势汹汹地一脚将秦香莲踢倒时,演秦香莲的演员并不能简单地跌倒在地,而要相应地做一个摔“屁股坐子”的身段,也就是要应和着锣鼓点的节奏全身跃起后双腿收拢地跌坐在地,要演好这个身段没有基本功显然是不行的。

在表演京剧《闹天宫》《挑滑车》《三岔口》等武戏时,固然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武功技巧,在表演许多文戏时同样也要运用特技,这个传统就叫做文戏武演。如在传统戏《问樵闹府》中,用把鞋踢到头上去的特技表现范仲禹的精神失常;在新编历史戏《将相和》中,用“翻吊毛”的武技表现蔺相如在秦廷勇扑油鼎的情景;在现代戏《白毛女》一剧中,用摔僵尸的武技(全身笔直地向后倒下去)表现杨白劳打手印后突然晕倒的情景,这些都属于文戏武演的明显例子。

京剧技艺性特征表演有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戏不离技,技不离戏”。也就是说在演京剧时既要充分体现这个技艺性特征,又不是把武功、特技用得越多越好、越难越好,而是要符合剧情。如在戏中为了表现人物因惊惧而落马的情景,用向后翻倒扎虎(后空翻)的高难度武技来表现是很贴切的;但有的演员为卖弄武技一连翻了四五个倒扎虎,虽然比只翻一个增加了难度,却离开了戏的规定情景,成了单纯的杂技表演,违反了“技不离戏”的原则,难免脱离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