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手、眼、身、发、步
二、五法——手、眼、身、发、步
在京剧表演当中除了四功以外,五法也是演员所必须掌握的。综合性的京剧表演程式,对于每位演员的外在形体、动作、身段、造型等技术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手、眼、身、发、步每一项都要进行规范化的训练,使京剧舞台上每个角色形象无论是站坐行卧,还是举手投足,均是舞蹈化的优美动作造型。所谓“法”,更确切地说,一是指表现各种程式技艺的方法,二是指演员表演技艺和刻画人物的创造方法。只有得法,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1.手法
京剧演员的一双手担负着表演的重要任务。手的姿势与动作也要符合一定的程式规范。优秀京剧演员总是充分利用手的表演来刻画人物,使观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根据行当与角色的不同,演员在表演中的手的姿态也不同。如武生角色多为性格强悍、但没有花脸角色那么粗犷,所以伸手时除拇指外的其他四个手指不必特意张大,只要与掌同宽即可;花脸角色性格比较粗犷,所以伸手时五个手指都要分开,使手的形象显得粗大有力;老生角色一般较为儒雅,所以在其用手指人或指物时,要做到食指与中指并拢,不能留缝隙;青衣角色要体现古代妇女端庄拘谨的样子,平时只宜把拇指外四个手指的指尖露在水袖外面,而不能任意伸展和张大。
不仅手的静态要体现行当和角色的特点,手的多种多样的程式动作也都要顾到这一点。手的程式动作很多,常见的就有张手、摊手、摆手、招手、攥拳、指手、颤手等等。如摊手这个动作就经常运用,表示一种无可奈何或据理反问等情态,常常是双手一拍,翻向左右,手心向外,指尖略向下指。但净行角色摊手时双手五指都要张开;老生则大拇指外伸,其他四个手指完全并拢;旦角则将大拇指按在中指的根部,其他四个手指完全并拢。再如攥拳也是常见动作,表示人物怒不可遏,欲动手打人的意思。在京剧舞台上这个动作也是有一定规范的,净角或武生攥拳时要用力攥住,而大拇指与其他四指间留有距离,以表示拳头大而有力;老生、小生等则攥拳时不用把大拇指特意往外闪,攥拳的力度也较小;旦角则只要让人看出是在攥拳即可,不但不须太用力,还要适当表现出娇弱无力的样子。净角颤手时双手绕的幅度较大,击手时较靠外;老生、小生颤手则双手绕的幅度较小,击手时不必特意靠外;旦角颤手则贴着腹部轻轻一击手便可。另外,男性角色颤手时,同时跺一下脚,女性角色一般则不用跺脚。至于指手,就是用手指人、指物或指自己的姿势,这方面的动作种类繁多,包括单远指、双远指、泛指、自指、单前指、双前指、单后指、双后指、左指、右指、背指、单上指、双上指、单下指、双下指、怒指、曲指、警慌指等等;而其中的自指(以手指自己)又包括指头、指鬓、指鼻、指口、指手、指足、指背、指胸腹等许多规范。此外,当角色手中拿着扇子、马鞭、笏板、毛笔、宝剑、刀枪等物时,如何指法也都各有规定动作而不能乱来。
综上所述,对京剧表演中的手势的要求有三点:一是京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双手不可像平时那样随意指点、随意活动,而必须按照规范来动;二是手的动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为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而做到手无虚指;三是要使手势美观,并能使观众从手势中看到人物的神情。
2.眼法
人们常说眼睛在演员的表演当中占据重要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京剧表演中特别重视对眼睛的运用。在实际生活和舞台实践中,人们也提炼出了运用眼睛来做戏的程式规范,积累了大量的以眼传神的艺术经验。每个优秀的京剧演员无不重视用眼神刻画人物,也无不善于用眼神刻画人物。因而,对于观众来说,注意观赏演员表演中眼睛的动作,也成了整个欣赏活动的一个重点。用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的话说,就是京剧演员的眼珠好像是在眼眶里跳舞。演员就是要跳好这个眼舞,观众则要欣赏这个眼珠的跳舞。基本功最难练的就是“眼功”。
京剧演员用眼睛演戏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眼睛的表演要与人物的特点相符合
京剧演员的眼睛必须掌握笑眼、醉眼、老眼、少眼、怒眼、惊眼、泪眼、侧目、远望、近觑、斜睨等多种眼法,并根据戏情的需要加以运用,做到目不空发。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李勇奇这个铁路工人,有场戏表现他欲说还休的表情,就是用眼神和唱腔来表现乡里人的纯朴。在这方面也还有许多技巧和经验,如“怒眼瞪”——用怒目圆睁的动作表现发怒;“惊眼定”——用眼珠定住不动的动作表现吃惊;“笑眼眯”——用双眼眯缝的动作表现笑的表情;“醉眼饧”——用眼皮沉重发饧似乎懒于睁开的动作表现醉态;“老眼纵”——用眉心纵起的动作表现老眼昏花;“少眼睁”——用舒眉展眼的动作表现青年人物的朝气等等。而且在表演某个角色时,又要根据该角色的具体情况和处境,在眼神运用上努力体现其特点。
(2)目光要充足有力
由于演员与观众之间有一个相当的距离,而眼睛在整个人体上又只占一个很小的位置,而且京剧表演又具有夸张写意的特点,所以京剧演员在台上做出各种眼神时必须比日常生活中眼睛的表情动作要更加鲜明、更加强烈,否则观众就会感受不到。这样,京剧演员的眼睛就要格外明亮有力才行。为了达到目光有力的目的,京剧演员必须苦练眼功,同时在用眼睛做戏时还要采用适当的技法。如做瞪眼这个动作时则必以皱眉相配合,这就是使目光显得咄咄逼人的一个方法。
(3)眼神的动作要精简
用眼神来刻画角色的内心活动,是十分有力的艺术手段,但不能把眼睛的乱动乱看视为表演生动。眼神的运用要做到目不空发,每个眼神的动作也要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简洁有效。
另外,用好眼神的关键在于表演者要有内心体验。用好眼神不仅是一个单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内心体验与运用眼神的技巧密切结合的问题。有的演员眼睛功力很深,一双眼睛闪闪放光,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深入到戏里去,不知角色正在想什么,那么他的眼睛就会显得空空洞洞,生动不起来。所以要想使眼睛真正能够传神,演员就必须与角色的内心相沟通。
京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存在运用眼神的问题;同时为了配合剧情,在某些地方还要使用“耍眼”特技,如快速转眼珠、对眼珠、眼珠沿横向快速摆动等,以夸张地表现角色的某种特殊心态。如有的演员演《乌龙院》的宋江,演到宋江要杀闫惜姣时,即使用眼珠特技,以表现人物满脸杀气的异常心态。
3.身法
身法是指身段,它涉及范围很广,京剧表演动作中一切形体动作一般来说都可称作身段。不过由于手的动作已在手势中讲过,脚的动作将在“台步”中来讲,有些技巧性动作又将在讲“做工”时来讲,所以这里所说的身段,主要指四肢的一般动作。现仅对几个基本身段略作介绍如下:
云手:这个身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基本动作。其姿势是左手在下做托球状,右手在上做抱球状,然后双手同时转动,如在胸前揉动一个大球,转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时,先将左手握拳向左拉圆,目光随视左拳,右手则按掌向右拉圆,目光随视右掌,双臂呈弓形后,眼向前看。不同行当的角色做此身段时动作的幅度与力度也应有所区别。
踢腿:这是表现剧中人用脚踢人的身段。踢腿时先向下坐腰,再一跺脚,再行长身,随即侧身把腿一踢。这种欲高先矮,踢腿前先跺脚的身段,主要是强化动作的力度和节奏感,以引起观众的注意。被踢者往往同时做出摔屁股坐子的身段以相配合。
蹲腿:这也是许多角色经常采用的基本动作。其姿势是在站立时,上身挺直,双目平视,一腿稍向前伸,以脚尖点地,另一腿则稍稍屈膝,以脚掌着地,起主要支撑作用。这一身段可使站立的姿势显得灵活而不呆板。
三腿:这是表现两个人物有所争持的身段。如交战双方,两人同时抓住对方的枪,在锣鼓点的配合下,先同向左侧踢腿三次,再同向右侧踢腿三次,然后用力扯开。
翻胳臂:这个身段是为了表现人物威严雄壮的体态。它的姿势是将两臂端起,双手向下,两肘翻到上面来。净、生角色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这个身段,净行角色与扎靠的角色做此身段时,两肘上翻的度数最为明显。
拉山膀:这个身段是为表现人物谈话、做动作之前预先舒展一下膀臂的样子。它的姿势是左手扣腕握拳,从胸前向左拉平,目光随着拳走,同时右掌右臂自右至左上方晃一弧形,至左肩高度时,膀呈圆形,扣腕,然后以右臂带动肘、腕,从左向右平拉,拉到与右肩相平为止,目光则亦随之。拉平后,双臂如弓背,双目前视。不同行当的角色拉山膀时胳臂所抬的高度不同,性格越粗犷武勇者,胳臂抬的高度也越高。
京剧表演中的转身、打斗、坐、站、行、跑、弯腰、跌倒、开门、关门、上楼、下楼、骑马、行船、整鬓、提鞋、叼手帕、掮扇子……种种五花八门的动作可以说都有相应的身段来加以表现,甚至手里拿着一张状纸怎么拿法也都要有一定规矩。其总的原则就是都要照程式规范来做,而做时又要结合人物灵活运用,使动作既有京剧的形式美,又能体现一定的真实感。
4.发功
关于手、眼、身、发、步的五法,手、眼、身、步四种法的认识大致相同,没有什么异议,唯独“发”与“法”究竟哪一种确切,我们认为“发”的含义不只是指甩发而言。“发功”的用力部位主要在“颈”部和“腰”部。甩发仅是其中一项。其他诸如:甩髯、抖髯、耍纱帽翅、转雉尾翎、脱盔等等,均是“颈”部的基本功,而且都是高难度的技巧。因此,以“颈”部用力的“发”功作为代表性的名称比较妥当,“发”功的范围也就相应扩大了。
5.步功
京剧的步功主要指京剧舞台人物的各种步法。京剧步法,是依据行当、性别、年龄、性格、身份、服饰以及不同情节、环境、情绪运用的各种步法。仅台步按行当、年龄划分就有十余种,生、旦、净、丑各不相同:正步、碎步、趋步、蹉步、跪步、云步、垫步、跨步、退步;醉后的醉步;疯子的疯癫步;丑角的矮子步;慌乱时的鹤形步;疾行如飞的圆场等等。
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好台步。俗话说:“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可见观众对观赏演员的台步何等重视。演员为了要走好台步往往下苦功练习。京剧著名旦角演员程砚秋有一次发现抬轿工人的脚步走得又稳又好看,他便追上去看,一直跟着轿子走了几里地。他还听说抬轿工人为了练好抬轿的脚步,练习时头顶一碗水,直练到走路时滴水不洒,才算练成了。于是他在练台步时也头顶一碗水,结果取得很好效果。程砚秋的台步走得又稳又美是颇受观众称道的。台步的种类繁多,共有正步、趋步、搓步、辗步、老步、矮子步、瘸步、云步、滑步、登楼步、旗鞋步、商羊步、点步、醉步、撷步、跪步、涮步等几十种之多。下面举例介绍几种常见的台步:
老步:表现老年人走路时步履蹒跚的样子。双腿岔开一些,双腿间的距离与肩同宽,双腿微曲,脚尖稍向外撇,行走时先抬脚跟,后抬脚掌,然后满脚落地,多少有些脚步沉重,拉着腿向前迈的意味。
醉步:也称晕步,表现人酒醉或受伤后头晕站立不稳的样子。行走时左脚往左迈,右脚随之往左迈,于是身子重心偏左,左脚就再往左迈一步;然后反过来右脚再往右迈一步。左脚随往右迈,身子重心偏右,右脚就再往右迈一步。如此往左偏一下,再往右偏一下,反复进行。有时为了强调身体摇摆得厉害,在左脚往右侧迈时,须迈到右脚之右,右脚往左侧迈时则须落在左脚之左。
正步:就是一般情况下走的台步。譬如老生角色在一般情况下走的台步就是迈右脚时,须先将右脚抬起,然后抬到左脚之旁稍稍靠一下,再接着往前迈,迈左脚也要这样迈。另外,在走此台步时走两步要稍停一下,不要每步都紧连着走,但也不是每步都停,这样就显得步伐灵活。当然不同行当的角色、同一行当的角色穿不同戏装时,走台步抬脚迈步的幅度、力度等都要有所差别。旦行的正步一般前脚迈出后要落在近于后脚的正前方,步子迈得最大时两脚之间也不过1—2寸的距离,以表现古代妇女步伐端庄拘谨的样子。
商羊步:表现一种神情激动举止失措的样子。做此动作时,一腿抬起脚尖伸向一侧(如抬右腿则脚尖伸向左侧),用另一腿跳着走。
登楼步:表现上下楼梯的步伐。走此台步时身子稍向前倾,一手翻水袖表现扶着楼梯扶手,另一手提着衣襟,高抬腿,膝盖抬平,步子则要迈得小,每步4—5寸即可。下楼时,一手翻水袖,另一手则撩着衣服后幅,迈步下楼时腿稍抬,不用抬得很高,一腿抬起时,另一腿必须随之微曲。
京剧舞台上的种种台步中,蕴涵着真实的生活气息、按节律动作的舞蹈美感和技巧难度,其中心是为刻画人物服务。在谈到京剧台步时,人们还常谈到亮靴底这个话题。什么是亮靴底呢?亮靴底就是穿厚底靴的男性角色走台步时,如果需要表现人物峨冠博带的威严气度,就要在迈步时腿要直,基本上不弯膝盖,从而用靴子挑着蟒袍的下摆把脚伸出去,即所谓亮靴底,以显示人物的从容不迫和气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