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检场

六、检场

检场,是过去戏班中的一个“行当”,与戏曲舞台上使用的砌末分不开。检场本名“走场”,系请升平署所定的名称。后来京剧改称检场。各剧种都有这一行当,而名称不一:昆班叫“值台”,川剧叫“打杂师傅”,有些剧种又叫“司台”。过去昆班由乐队中打小锣者兼应检场职务。后来戏班组织扩大,检场人才由专职人员担任。

检场人在演出中的任务是打门帘、摆桌椅、撒火彩以及在舞台上保护演员的安全。例如演出《王佐断臂》时,检场人根据演员的表演,配合锣鼓点,扔出带彩的胳臂,渲染剧中气氛。在演出《文昭关》时,则协助演员换髯口。演出武戏时,检场帮助扶桌椅。扶桌椅也有技巧,譬如搬“朝天蹬”和“走台漫”,演员是两种力度,检场人员在扶桌椅时要区别不同的力度,以保护演员的安全。

检场人员首先要熟悉剧中每一个细小的情节,在操作中要手疾眼快,恰到好处,不露破绽,以配合演员表演。过去每一个戏班都配备专职检场人员。有些著名演员为了与自己配合紧密还自带检场人。例如谭鑫培在演出《李陵碑》时,在场上念道:“庙是苏武庙,碑是李陵碑。令公来到此,卸甲又丢盔。”这时检场人站在舞台上,与谭鑫培背靠背,当谭鑫培念道“卸甲”时松靠朝后一甩,正巧落在检场人的肩上。接念“又丢盔”时,盔头一甩,正巧落在检场人的拳头上,配合十分默契。

建国以后,人们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提倡净化舞台,废除了检场,改用二道幕来更换布景与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