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板式种类及节奏特征
四、京剧唱腔板式种类及节奏特征
说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他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像其他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
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京剧音乐的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唱腔中的“西皮、反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等凡用胡琴伴奏的唱腔,均由不同板式构成,在传统戏中,大致由以下几类组成:
二黄: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滚板、导板;
反二黄: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导板;
西皮: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板、流水、快板、散板、摇板、滚板、导板;
反二黄:二六、散板;
四平调:原板、导板、反四平;
高拨子:原板、散板、摇板、导板;
南梆子:快三眼、导板。
自由节奏无板无眼——各类散板、摇板、滚板、导板。
京剧唱腔的板式在表现人物感情方面并无固定的分工,但由于节奏形态的不同、旋律和演唱速度的不同,因而也有相对的侧重。例如慢板类因具有速度较缓、节奏舒展、唱腔华丽、字少音多、旋律性较强的特点,故多用来抒发人物内在的特定情感。原板类中速度较慢的可作抒情,速度较快的则可作叙述用。流水等长于叙述,展现故事情节。散板类则多用来表现人物激动情绪或较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