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装置用途

二、装置用途

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些东西可分为实用与代用两方面。京剧舞台上的桌椅既是实用的道具,也是千变万化的活动布景,其意义要看它如何摆设而定。如:桌后摆一张椅,桌上放一本书就代表书房;桌前摆一张椅代表起居室;桌边两张椅代表客厅;两桌迭起代表高楼等等。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布景变化,是传统戏曲的一项特色。

桌子与椅子在戏曲舞台上的用途很广,戏曲舞台的前台,在演戏时,有时也分内场与外场:在前台中间摆上桌子,桌子向后台的一面算是内场;向观众的一面算是外场。这一张桌子,显然就是内场与外场的分界线。椅子摆在桌子后面,叫做内场椅;摆在桌子前面叫做外场椅。比如皇帝视朝,这张桌子,便成了视朝时所需要的御案;县官坐衙,这张桌子,便成了坐衙时所需要的公案;朋友宴会,这张桌子,便成了宴会时所需要的酒席。因为这些场面都需要桌子,这时的椅子,也就自然要摆在桌子的后面,成为内场椅了。假如不是上面这些情况,就不必用桌子,也不便把桌子搬到舞台外面去,只好把它移到靠后一些。在这些场面里,也就不能不把椅子摆在桌子的外面,而成为外场椅了。桌子的摆法不一样:通常摆在前台的正中;也有两张桌子在左右两边分八字摆开的;也有当中既摆了一张桌子,而左右两边又各用一张桌子分八字摆开的;也有单独一张桌子斜摆在左边或右边的;有的正中摆桌子,而椅子则摆在桌子的左右两边;也有在桌子内边摆了内场椅,而桌子前面的左右两边,又分八字摆外场椅的。如此等等,都各视场面的需要而决定摆法。

用桌子当御案、公案、酒案,用椅子当座位,这是把桌子当桌子用,把椅子当椅子用,都是实物实用。但桌子、椅子在中国戏曲舞台上,除了实用外,还可以当做很多事物的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在过去是戏中常见的。人要上山,就站到桌子上去,如果要表示这山很高,就用两张桌子叠起来。人要跳墙,就用桌子当墙,人可翻越到墙那边去或到墙这边来。人要睡觉,一般都是坐着,将身体伏在桌上,用手支住头部,就表示这已经是睡觉了;也有人躺在桌子上,搭起一只腿,用手支住头部睡觉的。至于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比如:舞台上表示从矮山爬到高山去,就是从椅子上再登到桌子上,这时的椅子,便是矮山或小山。同时椅子可以代替窑门,也可以代替牢门,演员如需要从窑门或牢门里进出,只要把椅子拿起来,使一个身段,便表示已经过去或出来了。有时把两张椅子或三张椅子连起来,可以当做床铺睡觉。有时椅子也可以表示墙壁(像《西厢记》的张生跳墙)。另外,也有在椅子上再加一两样东西来表示其他东西的。如《三娘教子》用腰裙斜塔在椅背上,便表示这是织布机;《摘红梅》在椅子上扎一根棍,上面附几面靠旗代表梅树。如果在室外要表示所坐的不是椅子,而是土坡、石块、木墩或其他的东西,也可以把椅子倒下来代替。

今天的京剧在布景道具方面有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布景,采取了许多现代化的手段,更能烘托出戏剧的内容。

京剧舞台上没有什么布景,只有简单的桌椅,甚至空旷的舞台。戏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义,桌椅所具体指的意思是什么,取决于演员的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无所不指。一般只有一桌二椅,但不同的摆法,有多种用途。桌椅的摆列样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大座桌:在舞台正中,椅在桌子后面。又称“正场桌”“内场椅”。皇帝临朝用黄色绣龙桌围椅帔,设金色香炉;官员升堂用红色桌围椅帔,设印盒、签筒等。桌围椅帔和桌上陈设,依据剧情而有若干变化。

斜场大座斜设于舞台一侧,另一侧设其他演出用具。

双大座桌子摆法与大座相同,桌后设双椅,又称“内场双椅”。多用于老年夫妇接受儿女拜贺的宴庆场面。

大座双椅以大座为基础,在桌子两旁再各加一椅。如在大座一侧加椅,则称“大座单跨椅”。

小座桌:在舞台正中,椅在桌子前面。又称“正场桌”“外场椅”。一人独坐,不需桌子时,多用小座。

八字桌:舞台两侧各设一大座。主要用于宾主宴会场面。

三堂桌:舞台正中和两侧各设一大座。用于宴会、会审等场面。

骑马桌:舞台正中竖设一桌,两侧各设一椅。店房、书斋、卧室、船舱等不同场合均可运用,一般用来表现夫妻、兄弟、朋友等之间的亲近关系。

斜场骑马桌:骑马桌斜设于舞台一侧,另一侧配以其他演出用具。

八字椅:又称“外八字跨椅”,遇有大段唱故,需要演员靠近观众时,即采用此种摆法。如《铡美案》包拯劝陈世美的场面。八字跨椅桌在舞台正中,两侧各设一椅。主要用于内厅议事、接待宾朋、家庭闲叙等场面。

旁椅:在小座或八字跨椅的基础上,一侧或两侧所加之椅。多为辈分、职位低一等的人坐。

门椅:椅子设在台口,表示在门外或帐外。如《辕门斩子》中绑出帐外的杨宗保,即坐门椅。

站椅:剧中人物登高远望或表示神怪腾云驾雾时用。

倒椅:将椅子放倒。多用于非正常的临时坐处。

大高台:两桌相叠,上面设小帐。两桌之后又设一竖桌,桌上有椅子。桌旁再设一椅,供演员上下。表示将台等。

小高台:两桌前后并列,上设一椅。桌旁又设一椅,供演员上下。表示楼船、将台、山坡等。

帅帐:舞台正中设大座,大座后设两椅,椅背朝外,椅上架设大帐,用于元帅升帐等场面。摆帅帐的大椅,一般为红缎金花,有的在帐额上绣“三军司令”四字。

楼帐:舞台正中架设大帐,帐后设桌椅,演员登高,即表示彩楼或绣楼。

床帐:舞台正中架设大帐,色彩很多,一般彩绣翎毛、花卉。

上述各种摆列样式,为长期演出过程中所积累,成为运用桌椅的基本程式。但在具体戏中,摆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京剧中还有一些特殊砌末,如:

扎龙头:戏剧里经常出现“龙”、“龙头”或“龙舟”,是临时扎成的。可用“大龙额”一条作额基,左右扎上木简或朴刀一副作角,红布银包袱作鼻,牙绩二支合成龙嘴,中央夹一红布为舌,挂上红色“开口髯”作龙须,“猴额子”为眼睛。表演者双手撑刀柄,加披斗篷作龙身而成。赛龙舟则取色布一条,首尾各一人拉着而行。

圣旨牌:戏里皇帝传下圣旨,是一块由三片合一的硬牌。此牌三片合宽35厘米,大红漆底,粉塑立体涂绘双龙及图边,高约30厘米,正中有显眼“圣旨”二字,金碧辉煌。传旨人和接旨人互相传递,又可将“圣旨”供立桌上参拜。

布城:布城是传统的活动景物。用黑布镶贴白线条作墙砖形象,中间开活动城门二扇,角色可进出开关,是剧中不可缺少的常用砌末。建国以后,这种布城被硬片布景所取代。

中国戏曲在演出中使用的旗帜很多,如正方形的帅字旗、长方形的三军司令旗、三角形的大纛旗,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许多龙套用长形的门枪旗。正方形的红门旗,又称阵门旗,为军中及状元游街时选用。以上这些不同的旗帜,都只是当做旗帜使用,其实旗帜还可以加以变换当做其他东西使用的:在白色方旗上绘绿色水纹,演员执旗,略微颤动,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如《八仙过海》《水帘洞》《金山寺》等戏,都用这种水旗;用红色方旗,或在白色方旗上绘画红色火焰,就可以表示《火焰山》的火;一人握一杆黑风旗,不断挥舞,就表示这是起了大风,过去《闹天宫》的风神,即拿这种黑风旗,《托兆碰碑》中杨七郎手下四鬼卒也拿这种黑风旗,用黑风旗卷纸屑撒开,也可表示风雪交加;在两面方旗上各绘车轮,用人扶着,就可代表乘车,如《骂曹》的徐母,《辞朝》的太君,以及洛神、诸葛亮等出场,都用车旗代替乘车,而在《挑滑车》一戏中,更用车旗代替铁滑车。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个别代用的东西。有用这一种东西代替那一种东西的,也有用两种以上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的,如:用小帐竖起,下面两边加上方旗,人站在小帐后面和方旗中间,表示乘轿;用牙笏代替梳子;用红毡帽代替肉;用布包铙钹,代替照妖镜或电母镜等等。

上述例子,难以尽举。正因为它很多,舞台上不能准备齐全,只好临时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同时中国戏曲注重突出表演艺术,这些代用的东西,一经结合表演,观众也可能从表演中了解它所表现的是什么,舞台上并不回避这种“露假”,也就不必一一都要求它写实。这种运用的方法,与中国戏曲表演的风格是不矛盾的。现在有不少剧团还在继续这样用它。不过,有些砌末,现在在条件许可之下,也不妨逐渐采用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