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含义

第一节 京剧行当含义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戏曲形成的雏形阶段,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以说笑逗乐的方式进行表演。那时虽然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但演员所扮演的特定的角色和明确的分工,已经含有了行当的意义。以后随着戏曲表演手法的丰富和完善,角色分工也逐渐明确并系统化了,行当由此产生。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班社组织旧有“七科七行”之说。七科为音乐科、剧装科、容妆科、盔箱科、剧通科、交通科、经历科;七行即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后三行现已不立专行。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中有正净、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丑行中有文丑、武丑。各行均有本工(本行)、应工(应当兼演的行当)之说。不少艺术家在实践中为了塑造多种人物,不拘一格,广收博采,从而创造和发展了京剧。行当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表演程式的一种分类系统。看戏时,观众对人物属于什么行当,可以一目了然。

行当是戏曲表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表演的特征之一,行当的划分与京剧表演程式的凝练、写意、夸张等风格相统一而协调。它运用戏曲的手段,把舞台上男女老少、忠奸善恶、贫富贵贱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内在气质、外貌特征、社会地位,以及舞台上如何体现的艺术方法,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人物分类。这就是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形成的基础。所以行当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角色形象的分类,二是演出技能的分类。

从造型方面来看,行当的划分是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在造型艺术方面的反映。京剧的人物造型比其他形式的艺术,如电影、话剧、歌剧、绘画、雕塑、舞蹈等来得更夸张、更鲜明。它采取了以行当为基础的造型方法。“以行当为基础”,这里有个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俗话说“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人的长相也是如此,包括年龄、性别、肤色等等,就是孪生姐妹,因性情不同,也会有微妙的差别。再退一步说,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因其生活的阶层、环境的不同,仍然会从穿戴和气质各方面反映出各自的特性。但从另一方面说,人与人,又往往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老人甲和老人乙,个性未必相同,然而步履、神情、姿态毕竟打上了老年人共有的烙印;将军甲和将军乙,他们的军人气质也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人在外形方面确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京剧人物的舞台造型采用行当的分类法,恰恰就是抓住了人在外形方面的某些共性,用夸张的、抓特征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归类,这就是京剧以行当为基础的造型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也为了帮助观众在最短的瞬间了解角色。

从表演技术方面看,京剧是一门特别强调表演技巧的舞台艺术,演员需要学习许多程式化的表演身段(四功五法)。所有的京剧演员在没有确定行当之前,都要接受同样的基本训练,如喊嗓、吊嗓、念白、走台步、跑圆场、拉山膀、踢腿、练把子功、练毯子功等等。一旦确定了行当之后,还要按照行当的要求进行训练,并有所侧重。比如有几个行当特别着重唱工,有几个行当特别着重武工,有的唱做并重,有的文武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