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的“劲头”

九、京剧唱腔的“劲头”

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说:“我在舞台上必须全神贯注,用自己的表演去吸引观众,稍微一放松,观众的注意力就跑了,我要费很大的劲头才能把观众拉回戏里来。”所以她演出的两个半钟头里,观众几乎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这就是演员与观众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凡是好演员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京剧前辈筱翠花说:“我一上台,用眼睛向观众一扫,就把观众的眼光紧紧地拢住,从此我的“神”就再不能离开观众了。”当然,这个“神”不仅是指眼神,而是用你的唱腔旋律,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动作,都要表达出自己的心声,都要有目的性,用你的形体语言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全神贯注地交流,观众才能受到感染。

唱腔要唱情,感情就不能机械似的起伏跳跃,所以戏曲的伴奏节奏都是随着演员的感情变化而相应变化。唱腔要讲究个劲头,而这个劲头,就是要随着人物的情感变化而使唱腔或长或短、或起或伏、或疾或徐,京剧的唱腔就是这样有法度而无定谱。因此同是一样的曲谱,一样的唱词,由于演员临场处理不同,演唱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有的感情充沛,有的呆板乏味,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程砚秋的唱腔动听,是因为他的演唱是一种有章法的自由活动。如果用录音伴奏带或者由琴师看着乐谱“自顾自”地伴奏,那他恐怕一个字也唱不出来。足见死腔死唱是不会出神传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