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京剧程式套路
二、京剧程式套路
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决定了戏曲表演的特殊表现方式——程式化的动作。没有这种程式的表达方式就没有戏曲。程式贯穿在戏曲表演的方方面面。下面介绍几种程式套路和特技表现,以见一斑。
1.霸王赞
“霸王赞”,原来是《千金记》戏中,霸王项羽被困乌江,在自刎前进行激烈思考时所用的舞蹈动作,后来又被人们移作他用。霸王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人们出于对英雄的崇敬,当然要赞一赞,故曰“霸王赞”,俗呼“揉肚子”。别看这个俗称不那么雅气,它却道出了这个程式套路的实质——整个套路,完全是表达了一种激烈的思考过程。用打击乐配合节奏,而演员完全是哑剧动作,把人物的“内心独白”尽情披露。一会儿表示“他为什么这样做?”“我怎么办?”“我这样吧!”“不行,我那样吧!”“也不好,我该怎么办?”一会儿又是“对,我应该这样。”“对,我就这样办。”全部动作都是问号,最后决定,再接念白或唱腔。应用这套组合动作的,包括文人、武将,但根据人物不同,表现动作也就不同,如《斩黄袍》中高怀德是顶盔贯甲的武将,而《打金枝》中的郭爱则是头戴驸马冠、身着大红袍的文臣等等。不过,后来人们碍于死套子的局限性,就把它化用了。如梅兰芳大师最后创排的一出戏《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折,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地化用了“揉肚子”的表演程式。
2.打出手
“打出手”就是作战双方互抛兵器的武打动作程式套路。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做刀枪等器械的连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早年,只用于神妖鬼怪戏中,所谓“祭起法宝、法器”,如传说戏中《青石山》《百草山》,猴儿戏中《无底洞》《摇钱树》等。因为这些戏中,有用手抛出的动作,所以又叫“扔出手”;有用脚踢出去的,又叫“踢出手”。过去的老先生,如九阵风、刘连湘、韩海亭等都是“踏跷”“踢出手”的名家。后来又把“打出手”从神妖扩展到了人的身上,如《取金陵》《夺太仓》《打韩昌》等戏,表现双方在开打中互夺兵器的情节,所以又叫“过家伙”(兵器)。“打出手”一般都是五人表演。中间一人,两旁四人,恰如梅花瓣儿,所以又称“五梅花”。当然也有七人、九人或更多人的时候。关于姿势用法,可视不同兵器而定,如枪、大刀、鞭、单刀、宝剑等。“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3.走边
戏曲中表现身怀绝技的人物轻装潜行的表演程式,常用于侦察、巡查、夜行、暗袭或直路等特定情境。它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成套的连续性的舞蹈动作。这是武戏所用的一种程式套路,指的是在夜间蹑足潜踪,沿小径、靠墙边的探走疾行,故叫“走边”。一般都是紧身装束,短小打扮,所谓“身着夜行衣裤”是也。它要求演员要有轻捷矫健的功夫与灵、巧、脆、快、飘、帅的功架,并要把种种“筋斗”穿插其间,给人一种英武的美感。“走边”也分各种不同式样。一人叫“单人走边”(简称“单边”),如《蜈蚣岭》的武松是持拂尘,《石秀探庄》的石秀是挑柴担,《武文华》中的万君兆是徒手等。二人同时“走边”叫“双人走边”(简称“双边”),如《盗仙草》中的鹤童、鹿童等。“双边”较“单边”复杂,因为有两人相互穿插换位造型。集体同时上场“走边”叫“多人走边”(简称“群边”),如《四杰村》中的余千、濮天鹏、冯洪、鲍金花(女)四人的“走边”就是“群边”。总体而言,“走边”归属两类:“响边”与“哑边”。“响边”配以打击乐的声响,“哑边”则不用乐器伴奏,只配以鼓声,以渲染烘托夜深的气氛,但有时为了与演员节奏相合,偶尔也用一两下打击乐点。还有一种叫“水边”的,就是在水中的舞蹈,如行船、水战之类。“走边”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4.起霸
这是京剧表演中常见的程式套路动作,其作用是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动作和技巧,组合成连续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烘托渲染战斗气氛。“起霸”有男霸、女霸、整霸、单人起霸、双人起霸等多种。“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为什么叫“起霸”呢?明代沈采有一部传奇作品叫《千金记》,写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大战的故事,其中有一折就叫“起霸”。在这折戏中,西楚霸王项羽有一组威武勇猛的动作,体现了项羽的雄风。后来艺人们将它的内容加以丰富和规范,编成了完整的套路,用以表现武将们在出征前的整盔束甲,做好战前准备的英姿,并命其名曰“起霸”。其实按《千金记》的原意应该叫“霸起”,即“霸王起兵”之意,诚然,说“起兵的霸王”也未为不可。“起霸”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与不同人物来安排样式,样式不同,叫法也就各异。如《挑滑车》高宠出场的“起霸”叫“男霸”,而《天门阵》中穆桂英的“起霸”,因是女将,当然就叫“女霸”了。这两种都统称叫“起全霸”,也叫“全霸”(即完整的“霸”)或“大霸”。从形式说,“全霸”必须包括面向里与面向外的两次亮相,如果只朝外亮一个相,那就叫“半霸”(即只起一半),如戏曲电影片《借东风》中,孙毓望先生所扮赵云的“起霸”,就是“半霸”,也叫“小霸”。
另外,从上场门出场的叫“正霸”,从下场门出场的叫“反霸”,而面向里,倒退着出场的,就叫“倒霸”了。还有单人出场的叫“单霸”,上下场门同时出场的叫“双霸”。在《战宛城》或《长坂坡》等戏中,曹操的八员虎将,第一个上场起“全霸”,第二个起“半霸”,第三、四个起“双霸”,其余四位大将同时分上,不“起霸”而只表示一下,然后八人排成一横排亮相、报名,这就叫“多人霸”。
还有两种特殊的“起霸”形式:一种叫“蝴蝶霸”,它属“全霸”,但较“全霸”复杂,即把正、反两套“霸”用在一起,一正一反,俨然“蝶”之双翼形状,如《九龙山》戏中杨再兴就是如此,属于专用“霸”形。另一种是因人物而设置,如《铁笼山》戏中的姜维,其“霸”的形式也不同。还有《扈家庄》戏中的王英,他绰号“矮脚虎”,要表现个子矮的体形,所以演员要用矮子步法,因此王英所起的“霸”,就叫“矮子霸”,当更属专用。
5.趟马
“趟马”也叫“马趟子”,这两个名称正好将两个汉字颠倒过来构成两个词组,其实意思一样。“趟马”即是跑马,就是策马疾行。在表演程式中,以“圆场”“转身”“挥抖鞭”“高低亮相”等动作,构成了相对固定的套路。其中包括“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不管多少人“趟马”,总是由一人先上场,然后引第二人或多人尾随而上。女主角有时还增加鹞子翻身、邪路、卧鱼、掏翎子等动作。视剧情需要,可繁可简,多用于表现策马疾行的情节。表演要求姿势矫健,动作利落,须有跑圆场的功力,可以表现不同的性格和情景。“趟马”在不同的剧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两人并骑一马的情形,它虽为两人,但一人策马,一人跨随,也应归为“单人趟马”之列。如《玉虎坠》中有“一马双跨”的情节安排就属于此种,且策马者为一武官,跨随者为一青衣装扮的冯夫人,确也不同一般。
6.耍下场
属把子功,表现战斗中胜利者的得意情绪。武戏开打后,胜利一方的主将在台上舞耍手中兵器,以显示人物的英武豪迈之气。有耍“枪下场”“刀下场”“棍下场”等,耍后下场。
7.对子
戏曲武打程式。两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包括徒手和各种兵器对打。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每一套“对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异。徒手的称“对拳”;双方持同样武器的有“对刀”“对枪”等;持不同兵器对打的把子有“单刀枪”“大刀双刀”“大刀双剑”等等,都属把子功。
8.抬轿
戏曲表演身段程式,一般为两人抬或四人抬。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前后。起轿时,轿夫两臂弯曲于双肩头,缓缓站起,双臂晃动,走抬轿步。行坐间,坐轿、抬轿人动作协调,步法一致。上坡时,前者直立,后者屈腿走矮步,下坡时换作对应动作;表现路段坎坷时,抬者下蹲,以示轿体大幅度的起伏晃动。
9.跑圆场
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要快、要均匀,上身要求纹丝不动。
10.挡子
武打表演程式,用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凡交战双方的人数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数相当,在舞台上表现对打场面的称为“挡子”。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挡子名称根据人数而定,如交战双方为三人的称“三股挡”,四人的称“四股挡”,等等,以此类推。人数更多的群打场面,称“群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