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京剧音韵

二、京剧音韵

京剧的音韵是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州韵”,并与“湖广音”相结合,此外也吸收了“北京音”“吴音”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体系。

湖广音:湖广是指元、明所设置的湖广行省,辖湖北大部分及湖南、广东、广西一部分。清代分湖广为四省,但仍称两湖为“湖广”。所谓“湖广调”实则指的是湖北汉剧的腔调之一——西皮调。京剧音韵的四声调值(调值是语言里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指音调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受到了“西皮调”产生地襄阳一带四声调值的影响。

中州韵:中州古为豫州,指河南等地。中州韵原是指《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元单从之撰)一系列的韵书和它所体现的近古汉语音系。中州韵是京剧音韵的源头,有些古音至今仍是京剧音韵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语音的演变,京剧所采用的中州韵已不同于旧时所谓的中州韵。

十三辙:京剧的用韵一般采用的是与北方戏曲、曲艺一样常用的“十三辙”,即:江阳、发花、人辰、怀来、姑苏、梭波、衣七、灰堆、乜斜、中东、遥条、由求、言前。

上口字:京剧唱念中凡不同于普通话语言的字,称为“上口字”,它至今仍保留在京剧中,采自中州韵的古音和地方语音。它已成为京剧音韵中一套有规范的字元音了。如京剧中“各”读“过”,“战”读“赚”等。

尖团字:京剧由于受到中州韵和其他语音因素影响,有尖团字之分。如济、修、笑为尖字,记、休、孝为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