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继承与出新
二、流派继承与出新
京剧诞生发展200多年来,在20世纪前期开始空前繁荣,成为让国人喜爱的国剧,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时间流派林立,剧目也异常丰富,其中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最为出名,至今常演的剧目仍是他们各自的经典,传人也以这几派为多。
京剧中有些流派当年十分优秀,却因传人少或不爱传而失掉了,所以流派需要继承。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之所以流传甚广,积极传播是个重要因素。梅派最为典型,梅家积极传授使其成为最大的旦角派别,张君秋派也是如此。奚啸伯派本来是小派,但因有了欧阳中石和张建国这两位优秀人才而成为亮点。张学津是老一辈里最出色的,对马派传播的作用不可低估。
京剧发展的早期,恶劣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迫使艺术家们不能固守一隅,而必须以开放、并蓄的态度寻求生存的活路。这就是名家争奇斗艳、流派纷呈的历史根源。名家争奇斗艳方才会有流派辈出。而各流派间相互派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其结果就是新流派、新剧目层出不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派首先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更是“变”的产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成不变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派”一定要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四大名旦辉煌时期,梅、尚、程、荀各自根据自己的特长争排新戏,营造过“四红”、“四口剑”的盛况。他们所演出的剧目虽然在题材上有类似之处,但在表演艺术上却绝不雷同,真所谓各展其才。这种竞争体制就要求“角儿”们必须不断地进行革新创造,力求以最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争取观众。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正是这种艺术市场的竞争局面,不仅大大丰富了京剧的表演艺术,而且也创造了一大批经得起舞台和观众考验的经典剧目。
由此可见,流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流动的派别。所以谈京剧流派就必须具有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应该认识到,讲“程派”也好、“梅派”也好,实际上多是指演员表演上的区别。“四功五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做法,但必须统一在京剧艺术这个大的讲究程式的规定情境中。万变不离其宗。由京剧这种艺术样式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流派实际上是同中求异的产物。在行当范围内,京剧中的流派事实上是大同小异。大同并不是否定流派,而是强调在京剧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之下,艺术个体应该而且有理由存在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如果千人一面,京剧艺术必然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讲,各个流派的差别就是体现在微观上。弥久常新之质,正在于不是固守陈法,而是不断寻求拓展创新的路径。同时也应注意:创新首先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态度。至于创新的结果如何,却应作系统客观的探讨。其实流派的产生本身就是叛逆的结果。学流派,不应被流派所累,反对刻板雷同,而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取长补短,刻苦钻研,融会贯通,把师承各家学来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表演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演员,才能创出新流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