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剧目种类和特征
第一节 京剧剧目种类和特征
京剧形成后,剧目是京剧演出的基本单位,也是观众欣赏的实际对象。剧目有完整的内容、特定的名称、相对独立的结构,譬如只有一段唱、一段武打,不能称其为剧目。剧目基于剧本,但不限于剧本,还包括表现形式。剧目创作和整理、改编、加工除考虑剧本外,还要考虑表现形式、表演手段的各种要素。一个剧种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说是靠剧目的丰富性和艺术成就来体现,对观众、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靠剧目来实现。
京剧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与它具有浩如烟海的剧目是分不开的。在京剧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它通过改编、移植、创造而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剧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许多京剧剧目失传了,或者被淘汰了,但同时又不断有许多新的剧目补充进来。京剧至今在众多剧种争奇斗艳的情势下,在剧目上仍然保持极大优势。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唐三千,宋八百”,就是说京剧的剧目中以唐代的故事为题材的有3000出之多,宋代的有800出之多。这当然只是个粗略的说法,但它的确反映了京剧剧目特别丰富的实际情况。有关书中记载,在清末民初时期流行于舞台的京剧剧目将近1100多出。《京剧剧目初探》一书的编著者陶君起在20世纪50年代所搜集到的京剧传统剧目则有1200多出。在当前流行于京剧舞台的剧目大体有一二百出之多,并不断有濒于失传的传统戏经过整理被挖掘出来重新出现在舞台上,更有一些新编创的剧目开始上演。
京剧剧目在其思想内涵及艺术形式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大致有四个特点:第一,认识价值。京剧是以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为主的戏剧,它的剧目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素材而编写出来的。上自殷、周,下至明、清的各个朝代无不编有相应的京剧剧目。如《将相和》是列国戏、《霸王别姬》是秦末戏、《苏武牧羊》是西汉戏、《群英会》是三国戏、《打金枝》是唐代戏、《杨家将》是宋代戏、《战太平》是元代戏、《打严嵩》是明代戏、《洪母骂畴》是清代戏。这类戏中的许多主要人物都是史有其人,戏的内容多以史实为依据而进行不同程度的生发和虚构,因而对于观众学习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历史人物、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有着很强的认识价值。第二,教化价值。由于大量京剧剧目出自民间的无名氏作者之手,在长期演出中又经过历代京剧艺人或新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因而在大量的京剧剧目中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如《四进士》所表现的敢于揭露贪官污吏和见义勇为的精神,《白蛇传》所表现的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坚决斗争的主题,《穆桂英挂帅》所倡导的为抵御外侮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主义思想,《将相和》所表现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团结协作品格,《野猪林》所表现的反对封建专制迫害的奋起抗争精神等等,就无不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对于今天的观众仍然能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的教育作用。第三,审美价值。京剧的人物语言虽然多采用比较通俗浅易的语言,但由于许多京剧剧目都是从我国历代的历史、文学名著改编而来,与那些文史名著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许多京剧剧目的文学根基相当深厚。实际上有许多京剧的台词就是那些文史名著中人物语言的袭用和改写。如《赵氏孤儿》源于《史记》,《青梅煮酒论英雄》源于《三国演义》,《三打祝家庄》源于《水浒传》。因而京剧中的许多角色形象都是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既能深入人心,又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第四,表演价值。绝大部分京剧剧目都不是那种仅供阅读欣赏的案头之作,而是以上演为目的而编写的演出本,因而与京剧的表演艺术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有的剧本甚至在编写时就考虑到演员的表演特长的发挥,使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在合为一体时尽量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在我们欣赏京剧演出时,之所以能尽情享受到演员表演所提供的视听之美,正是由于京剧剧目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可演性,从而使演员的演技得到了充分施展,剧目实现了表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