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叫天”吸百家之长
第一节 “小叫天”吸百家之长
谭鑫培(1847~1917),湖北省江夏县人,原名金福,又名望重,字鑫培,他的艺名叫“小叫天”,这是沿袭父亲谭志道的艺名而起的。他父亲以“叫天”为艺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他爱养一种名为“叫天子”的鸟因而得名,其二是说他嗓音尖且涩,不太好听,像鸟叫一样因而得名。前一种无所谓褒贬,只是一种戏语,后一种略带贬义,无从考证。
谭志道在湖北唱“汉调”老旦及老生。咸丰三年(1853)因太平军攻武昌,时局混乱,便带全家北上至天津搭入“水陆班”演戏以为生计,当时谭鑫培不过六七岁,只在班里练功学戏。咸丰七年全家至京,谭志道搭入“三庆班”,谭鑫培入“小金奎科班”习学文武老生。科满后搭入“广和成”班。因为正值变声,故而在班中只应武生,虽亦演些正活儿,但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所以收入极微。约在同治四年(1865)外出搭班,先至天津,后加入了京东马兰峪吴四阎王的乡村“粥班”。
所谓“粥班”,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每天所挣的工资只能够喝粥。终日入不敷出,于是谭鑫培就在当地——遵化县安家落户。在此期间,经人介绍到丰润县一个姓史的大户人家里为人看家护院。其时他又结识了一位姓祝的武师,便向这位武林高手学习武术,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演《翠屏山》饰石秀所耍的那趟“六合刀”就是这个时候学的。一日夜间,一伙盗徒前来行劫被他发现,他只凭这套“六合刀”就把强人打得狼狈而逃。他一边工于护院事由,一边却不忘习艺练嗓。后来嗓子渐渐好转,就又搭班演戏。不久又转搭了程长庚的“三庆班”,被“大老板”指定为武行头。而在演戏方面却只充任一些武戏的配角,如《金钱豹》中的孙悟空、《攻潼关》中的二郎神等角儿。后来艺事有进,就演了主角戏,如《恶虎村》《骆马湖》《连环套》的黄天霸以及长靠武生戏《长坂坡》《挑滑车》等,还有武丑戏《五人义》的周文元等。通过这些戏的演出,再加之他天资职慧,肯于苦练,所以在京中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声名的渐起,惹得“大老板”的重视。按一般规律讲,越是被人重视,要求越是严格。程大老板对他的观察非止一日。有一天,程长庚对谭鑫培说:“你的脸型不错,可长了个猪嘴(嘴稍往外努),不宜演光下巴的戏。”“光下巴”指扮演不挂胡子的角色。这两句话一是严肃而稍有刻薄地指出其缺点,一是给谭鑫培的发展前途定位。恰好此时,谭鑫培嗓音也渐恢复,并且比原来还好听,所以程大老板的评价实有所指,而谭鑫培更将此话当做“甜美醉人”的金石良言。之后,他就开始了老生戏的恢复和向这方面的进取。他细心揣摩程长庚的唱腔神韵和步法、眼神的深邃,凡是程所演之戏,他从不放过任何观摩的机会,并想尽一切办法在程的戏中演个角色,以便更加方便地学到真谛。如程演《青石山》,他就配以马童。除此之外,他还刻意地向当时与程长庚并驾齐驱的余三胜、张二奎学习和钻研,分析这三派的区别。另外他还吸收了孙小六(春恒)、冯柱儿(瑞祥)、崇天云的唱腔唱法和戏路,同时他大胆地打破了徽、秦不同台的旧习,向梆子老先生“铜骡子”(刘成)、“铁马子”以及红极京都的“老梁达子”(瑞棠)学习基功特技(甩须、甩发、耍翅)和他们的精湛表演。最后在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条件,以余(三胜)派的唱腔、唱法、字音、用味为基础,变徽腔为鄂腔。因为他不仅早拜在余门之下,更由于他们都是湖北人,在地方语言上自然地水乳交融了。他在唱腔风格上以圆润柔美取胜,创出了自己的一条传世之路,渐渐地登上了领导潮流的宝座,并蔚为大家,被誉为“伶界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