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惹来杀身之祸

恃才傲物惹来杀身之祸

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杨恽就因为一场日食,被人深文周纳、罗织构陷,惹来杀身之祸。说得更清楚些,是被自己的马夫上书检举控告,被处以腰斩,还牵累了妻儿和朋友。

杨恽可不是一般人,标准的高干子弟,老父杨敞曾任朝廷丞相;自己呢,“有材能,少显朝廷”,才华卓著,年纪轻轻,就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来,因为受到别人暗地里中伤,竟遭到汉宣帝的罢黜,回家做了个寓公。

如此也就罢了,既然皇上对你有意见,回家好好反省就是。年轻人嘛,往后还会有大把翻身的机会。其实,汉宣帝见他年轻气盛,本来也就是想杀杀他的锋芒,毕竟人才难得,以后找机会还要用他。可惜的是,杨恽没有理解透老板的苦心,失掉爵位之后,“家居治产业,以财自娱”,广置产业,大肆以炫富的方式进行自我娱乐。

安定太守孙会宗,也是杨恽的铁哥们。这老兄目光如炬,看到了哥们杨恽如此挥霍张扬背后隐藏着的危险,觉得杨恽被皇上罢黜后,理应在家诚惶诚恐地闭门思过,以示可怜之意。而你老兄现在倒好,到处买田购地,广交天下英雄,如此这般,你想干嘛?不忍眼见朋友坠入万劫不复,孙会宗赶忙写信来劝,叫老朋友夹起尾巴做人,收敛些,低调些。

读罢来信,又激起了杨恽蛰伏的怒火,于是恨恨地回信道:我经过反思,知道自己罪过无边,所以带着老婆孩子躲到乡间,不就是想默默无闻地做名农夫,以了却余生吗?唉,我这样做都不行吗?还要受到别人的讥评!我得罪皇上已经三年,田间劳作甚苦,每当三伏、腊月,煮羊杀羔,配上美酒一斗,自我犒劳,乘着酒兴,仰面朝天,敲击着瓦盆,放声高歌,就算是荒淫无度,又有什么不可呢?我碍着谁了呢?

恨意未了,信的最末,杨恽还赋诗一首,以明心迹: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是牢骚与愤懑。看到叔叔杨恽如此颓废,侄子安平侯杨谭宽慰道:叔叔的罪不大,又曾于国有功,将来还会被任用。不说也罢,杨恽听后更是不满。他愤然答道:有功有什么用?没必要为皇上尽力了!杨谭见叔叔如此不高兴,也就随口附和说,也是啊,司隶校尉盖宽饶、左冯翊韩延寿都是尽力国事的大臣,还不是被皇上找个借口杀了。

正巧那晚出现了日食,杨恽有一个名叫“成”的马夫,觉得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上书控告杨恽,说:“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天上出现的日食,跟杨恽可有一毛钱的关系?

不幸的是,汉宣帝故意当真了,立着廷尉调査处理。看了上交搜来的信件后,汉宣帝笑了,即判杨恽大逆不道之罪,腰斩;妻、儿放逐酒泉郡;杨谭被贬为平民;孙会宗等一帮老友被罢职免官。

“日食”只是借口。明眼人都知道汉宣帝早有杀杨恽之心,只是杨恽自恃才华且有功社稷,看不到步步逼来的杀机。封建专制之下,有时才华不是晋升的资本,反而是走向万劫不复的开始。才华,在权力面前算得了什么?多少人因才华而死!传统社会的读书人,大都像杨恽那样有个毛病,忍不住恃才傲物,轻易看不上人。

三岁就“能让梨”的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患此病不浅,最终脑袋搬家,还连累了老婆孩子。

《资治通鉴》上载:“融恃其才望,数戏侮曹操。”怎么说呢?孔融仗着八斗才高以及在士林中的人望,一逮到机会就戏弄、甚至嘲笑曹阿瞒。曹操志存高远,是想做大事的人,做大事自然需要有知识分子的支持。本想发作的曹操,每念及此,也就没有与孔融计较,忍了!

可惜的是,孔融没有读懂曹操。面对曹操的一忍再忍,孔融没觉察到危险,有所收敛,反而顺竿子往上爬,看到曹操不吭声,愈发张狂,更在稠人广坐间随便评骘时事、臧否人物,对曹操实施的政策也是屡番极尽调侃之能事,其中不乏刻薄、恶毒之语。久而久之,曹操萌生了除之而后快的念头。

老板眉头一皱,自然会有人去揣摩。与孔融早有矛盾的郗虑就读出了曹操的杀机。因为祢衡曾称孔融是“仲尼(孔子)不死”,孔融则回敬祢衡乃“颜回复生”。这本是文人雅士间玩笑式的吹捧,但郗虑借此大做文章,巧构罪名。曹操也就顺势以蔑视名教、大逆不道的“莫须有”之罪,将孔融处以极刑,并且传令,任何人不得为他收尸,违者格杀勿论。曹操此番出手太狠,被同时送上刑场的,还有孔融的老婆以及两个年幼的儿子。

孔融最终走到这一步,他的好友、京兆人脂习早就预料到了。之前,作为老友的他多次对孔融予以规劝,警示他“刚直太过,必罹世患”。很遗憾,孔融没能好好听老友的话。

孔融被杀后,曝尸街头。慑于曹操的淫威,没人敢去收殓。只有脂习,这个昔日的老朋友义无反顾地来到刑场,一边抚摸着孔融已经僵硬、冰冷的遗体,一边放声大哭道:“文举舍我死,吾何用生为!”孔融你弃我而去,我活着还有什么用?!脂习悲痛欲绝,如丧考妣。

消息传到曹操耳朵中,他勃然大怒,竟敢跟我作对?你有几个脑袋?盛怒之下的曹操,马上令人赶往现场逮捕脂习,关入大牢,并准备送脂习上路,以遂其所愿,到下面去好好陪伴老友孔融。

脂习敢走这一步,必定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很奇怪,曹操并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将他关押几天之后,想了想,传令下去,赦免了脂习。

啥?什么原因?司马光老先生没给出答案。窃以为,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都不是“独孤不败”,也需要情感的支持与慰藉,特别是在遭遇人生大难的时候。脂习对友谊的坚守与忠诚,恰恰一举击中了曹操厚重铠甲之下的柔软。